第24部分(第3/4 页)
。
弩的使用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马陵之战中,孙膑万弩齐发,射杀了庞涓。
弩是一种大杀器,射程可达七、八百步,裂人洞马,无坚不摧。并且弩上有望山,上弦之后能延时发射,士兵可以从容瞄准,准确度很高。
由于弩的简单易学,在古代的军队中普遍配备。一个新兵稍加训练,战场上就有可能射杀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
和弓一样,弩也有强弱之分,按力量的大小,可分为:一石,二石,三石……九石,十石。
此次比赛用的是九石弩,一石四钧,计一百二十斤,九石相当于一千零八十斤。这个数据听起来相当骇人。
其实不然,弓是两手撑开的,称多少斤就是多少斤。但称弩的时候,弩的一端要固定在牢靠的物体上,相对于弓的力量来说,要打对折,也就是说,九石弩相当于五百四十斤的弓。
弩由弩臂、弩弓、弩机三部分组成,操作时最少需要两个人,开弩的称为“臂师”,瞄准的称为“耳师”。由于瞄准比较简单,对于弩来说,需要挑选的使开弩者。
开弩也有好几种方法:臂张,腰张,踏张。其中以腰张的力量最大。
此次比赛用的就是腰张弩,参赛者坐在地上,腰部系上腰钩,将弩平放身前,用腰钩钩住弩弦,两脚屈膝蹬住弩弓。然后两腿蹬直,身体后仰,将弩弦拉开。能引弩三次,就算合格。因为只考力量,就不用配备“耳师”了。
一天弩试下来,又淘汰掉几十个,剩下的二百人不到。
第三天的比赛项目是骑术,重新编号,将这二百人编为十组。每组二十人。
比赛方法有点特别,是李克用和盖寓核计出来的。在一千步之外栽十根木桩,每个木桩上拴一匹马,马旁边放着一付鞍鞯和一套盔甲。一声号令下,比武者开始奔跑,跑到一千步之外的拴马处,将鞍鞯装到马上,顶盔贯甲,然后骑上马跑回来。每一轮比赛取前三名。
当然,这十匹马都是李克用和盖寓挑选出来的,速度都差不多。就看谁动作利索,驾驭得法了。
二十轮比赛下来,只剩下五十九个人。
为了安抚人心,弩试淘汰的几十名,每人发了一吊钱,马试淘汰的一百多人,每人发了二吊钱,并放假一天,可以到下马坡去耍耍。
牙兵的人选,算是定了下来。但李克用认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既然是比武,总要分出个一、二、三来。所以第四天接着比。
接下来的比赛内容,去掉了弩试。但剩下的这五十九个人,个个都是挽强弓,骑烈马的好手。所以比赛越来越精彩。
由于是竞技性比赛,射箭的规则略有不同:这次没分组,五十九人依次上场,每人射十箭,然后读靶,看谁的总分最高。一天比赛下来,取了前四名,这四人依次是:李霓,史俨,李承嗣,刘彦琮。
因为挑出六十匹速度相近的马很不容易,骑术比赛仍是分组进行,先将五十九人分成六组,每组取前两名,共取十二人,这十二人再比赛一次,取出前四名,依次是:李霓,安金全,张本,骆恩。
边兵里竟然出了一个骑射双绝的李霓,这让李克用大喜过望,当即禀报李国昌。李国昌意味深长地说:“这些人是你选拔的,以后归你统带。赏银你来发吧。”
李克用一愣,当即明白父亲的意思:李国昌年事已高,有意将他立为嗣子。少数民族立嗣子,没有立长立贤的说法,靠得是力量。
李克用有兄弟四人,只有一个能承袭父亲的爵位,要想在这样的角逐中胜出,必须要有绝对的实力,才能保证沙陀族不分崩离析。而此时正是笼络人心的好机会。
李克用对李国昌行了个军礼:“谢节帅大人!”然后找到盖寓合计了一下,盖寓走到讲武台前,号角数声,全场肃静,盖寓先做了一段总结,接着宣读比赛结果,最后高声喊道:“请各位勇士,上前领赏!”
李克用将赏银一一颁给众人:李霓得了两个第一,赏银二百两,史俨和安金全各五十两。李承嗣和张本各三十两,骆恩和刘彦琮各二十两。其余的五十二个人,每人十两银子。
颁完赏之后,李克用宣布成立横行都,都头由李霓担任,将剩下五十八人分成六队,安金全,史俨等六个人分别担任队头。
李克用刚宣布完毕,只见校场外一人一骑飞奔而来,一边大声喊道:“留下花红,我来了。”
众人闻声看去,只见一个白袍小将,骑着一匹白马,驰骤而来。不是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