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页)
但他并没为自己的做法进一步充分分析这个强有力的理由,相反却提出了两条很牵强的理由:一是要保护尼克松的身体健康,“激烈的辩论和指控已像一把利剑悬在前总统的头上,时刻威胁着他的健康,使他无法开始新的生活。”二是要停止这种无休止的诉讼,否则只会进一步导致在未来的几个月或几年内国家的两极分化。更糟的是,就连这两点他也没有始终固守,而是随意地发表了一些言论。布肯在白宫记者吹风会上透露总统做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同情,总统在讲话中明显暗示出来了,可福特却说布肯误解了他,他特别强调豁免“与我私人对尼克松的同情无关,我也不关心他的健康状况。”
这时白宫新闻署长一职正空缺,总统的言论又是那么自相矛盾,难怪媒体、公众、甚至总统的工作人员都不是很清楚他此举的真正原因。批评家可找到了好机会,轻易就播下了不信任的种子,从一开始就有了“约定”。福特的信誉大跌。他和他的团队还在探路时就发现已落入到一个最古老的政治陷阱里,他们还没来得及细想就把一个戏剧性的开场展示给了世人。如果再花上两三天整理思路、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推敲、仔细衡量、在内部酝酿成熟再宣布,那么他们的声明就会让人觉得更严谨、前后更一致、更具有说服力。可这份豁免令却显得不能让人理解、让人觉得有讹诈,必然让人感到是冲动的结果。
最悲惨的是福特此举本是出于光明磊落的原因,况且也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豁免不是出于合法程序,不是为了公众的利益,但错就错在他没有事先让公众有充分的准备,也没有在声明发表前收集论据,以至造成了恶果。两个错误均出于缺乏经验,而不是出于恶意。但新任总统就此落入了水门事件的泥沼,而且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也未能逃出。
杰拉尔德·福特4 一个有个性的人(5)
2.误导了公众舆论
新总统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替前总统收拾残局,解除尼克松危机成了福特要做的首件大事。接下来他要做第二件大事了,可他由于处理问题不得法,信誉受到严重伤害,在公众的心目中,水门事件成了错综复杂的案子。
正如《纽约时报》所刊登的那样,福特继承了“美国和平时期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一个世纪以来最高的利息率,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业的不景气、证券业的萧条、经济的停滞将带来高失业率和不断恶化的国际贸易形势及支付地位。”经济停滞是个全新的现象,美国曾经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也经历过高失业率,可两者同时袭来实属罕见。
起初不断升级的通货膨胀似乎是威胁国家经济的主要问题,福特和他的顾问团希望遏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后来攀升至12%,批发价格比上一年涨高了20%,贸易赤字也不断增加。工资和价格控制都不能解决问题,这两种方法在1971-1972年间已经试过,起初还有些效果,可后来弄得简直不可收拾。实际上经济失控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尼克松执政后期困绕他的通货膨胀,现在新总统也被这个问题缠上了。
政策手段不起作用,福特转而把希望寄托在教育民众上,他一再呼吁消费者和企业紧缩,可他的白宫又一次吃了缺乏经验的亏。这次向百姓赊账的行为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新班子企图赢得民心,可法子却太华而不实,他们发起了一个由公民自愿参加的“WIN”运动。(WIN为英文“WhipInflationNow”的缩略语,意思是“立即打败通货膨胀”,“WIN”又有“获胜”之意。——译者注。)福特和参议员们很快在西服领子上别上了显眼的WIN字徽章,他们是想效法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蓝鹰徽章,那时全国大大小小的店铺橱窗上都贴着蓝鹰海报以表明他们对罗斯福新政的支持。
10月15日,也就是豁免发布仅仅五周后,福特飞到了堪萨斯城向美国“未来农民”推销他的WIN计划。接任杰里·特霍斯特新闻署长一职的罗恩·奈森致电电视网要求在黄金时段现场直播这次讲演。电视台不太情愿,奈森就保证说福特的讲演很有新闻价值。这种以上压下的做法很有效,起码白宫这样认为,因为电视台终于答应现场直播了。
然而这次讲演却成了哑炮,简直是拉家常,既没有新政策出台,也让人闹不明白总统为什么要占用黄金时间讲这种话。评论给这次讲演起了个外号“舔干净你的盘子”,原因是他在号召公众时用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比喻:“吃多少盛多少,不许剩。我记事以来听父亲说过的第一句话就是离开饭桌前舔干净盘子。多简单明了。我看至今这仍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