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17万土尔扈特人东归要早73年。
1731年,阿拉…布珠尔带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落,在四处游牧33年之后,向雍正皇帝请求定牧于额济纳河流域,并按蒙古语发音将此地命名为额济纳,意思是先祖之地。
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有着广阔无垠的草原…,其面积几乎是欧亚大陆的三分之二,这个大草原…的很大一部分就在中国境内,即内蒙古草原。包括土尔扈特部在内的蒙古族正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一支。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不断发生冲突,也不断融合。这两支文明的交汇处,是一条人们无法实地看到却又真实存在的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科学家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里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形成等降水量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干旱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而这两种气候形成了不同的地理面貌,不同的地理面貌又造就了不同文明种类的分野。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北边,降水量少于40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成为游牧地区;而在南边,由于降雨量多于400毫米,为半湿润和湿润地区,适宜农业,因此成为农耕社会。据历史学家研究,中国这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大致分布与长城基本重合。
在半干旱地区,草原…丰美、适于游牧,由于降水量较少,其植被也较为脆弱,土壤极易沙化,因此,内蒙古草原…也就成为中国荒漠化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地区。
额济纳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但当地的年降水量仅为47毫米,属于干旱乃至极端干旱地区,沙漠和戈壁是这里主要的地貌,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达来呼布镇附近的水源和植被就显得极为珍贵。
可以想象,当300多年前,阿拉…布珠尔等人徒步穿越茫茫戈壁、终于到达额济纳时的心情——荒漠中大片胡杨林、黑河在戈壁上潺潺淌过,清脆的水声,涤荡了所有在戈壁中穿行的荒凉。有此绿洲,沙漠中生存的艰难似乎可以被消弭殆尽。
定居于此的土尔扈特人将这里认作先祖之地,不无道理,因为至少在1372年之前,这里一直是它们先祖驻扎的地方。
第6节,亦集乃城
亦集乃城
达来呼布镇东南约25公里处,有一座被黄沙掩埋的古城,蒙古语将其称为哈日浩特,意思为“黑城”。
所有见过黑城的人,不可能不为它的形象震惊——荒凉的戈壁滩上,突兀地伫立着一座庞大的长方形土城——周长近两公里,东西434米,南北384米,历经…数百年的风沙,10米高的城墙四周已经…堆满了沙粒,城墙西北角上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极为醒目。狂野与苍凉,是黑城给我的第一印象。
进入黑城,城内的官署、府第、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市宏大的规模昭示着它曾经…的繁华。
黑城,始建于公元9世纪的西夏时期,两千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的北线——居延北线,就在黑城附近通过,因而黑城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元代时,在这里设亦集乃路,在西夏旧城遗址上进行扩建,在城西北角设“亦集乃路总管府”,统领军政事务。黑河水从不远处绕城而过,注入东北方向的居延泽。城以水兴,可以想象,当年需要怎样规模的水源和植被,才能足以支撑如此规模的城市?
13世纪时,一个不足20岁的年轻人,从张掖出发,历经…16天,到达亦集乃城,他将自己对于此城的印象记载在后来的游记之中,这个年轻人,就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亦集乃城“水源充足,松林茂密,野驴和各种野兽经…常出没其间”。
当马可波罗携带40天的粮食,离开亦集乃城,穿越沙漠,去拜见忽必烈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这座水草丰美、人丁兴旺的城市,会在大约100年后,发生…天覆地的变化。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攻入北京,元顺帝北逃,但黑城仍在蒙古人控制之中。1372年,明朝大将冯胜率军来到黑城之下,他面对的是黑城守将卜颜帖木儿。
据说,这场战争持续良久,冯胜久攻不下,只得命令官兵在距离黑城30公里处筑坝断绝河水。水源断绝很快让黑城难以为继,守将卜颜帖木儿不得不向冯胜投降。而这一行为也使得日后数百年的时间内,原…本沿黑城东北部流淌的黑河彻底改变走向,大片的绿洲、耕地从此荒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