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3/4 页)
======================
作者有话要说:…………乃们都不说话吗?
目测还有两三章本文正文就完结了,对剧情乃们不说点什么吗?
120第117章
第一百一十七章华棠院林如海自辩天京城忠靖侯惧亡
忠靖侯、工部侍郎史鼎在家中接了太子太傅林海相邀一会的帖子;心里很是惴惴了半晌,可又看了看送信的人,终究还是答应了。
史鼎是原先的忠靖侯史冀的弟弟,史家本身就有保龄侯的爵位;又历代善于经营,便是京城不显,在太祖龙兴的金陵地界可是数得着的人家。史冀这一辈兄弟三人,长兄袭了保龄侯的爵位;只一味在内宅品风弄月,并不理会外务。史冀和史鼎本可如家中旁的子弟一般坐享其成,可他们两个都不愿只凭兄长的庇护过活。史冀从小就对江河地理感兴趣;当年曾向景德帝进过如何治理大河的万言奏章;并也由此被景德帝重用;不光治理大河,更修治海塘,甚至凭此功绩得了忠靖侯的爵位!
史鼎一直追随在二哥史冀的左右,多年勤恳安稳,不但深得史冀的信任,更在史冀死后,得了景德帝的嘉许,因着史冀没有儿子,竟将忠靖侯的爵位转赐于他。
史冀在江南负责修治海塘,需要用到银两的地方着实不少,甄应嘉贪墨盐课银两之时,往往打着资助史冀修海塘的名义,从中截留扬州的银子,不送往神京,反而送往嘉兴修缮海塘处和金陵甄家宅子。彼时甄应嘉不单位高权重,甄家更和景德帝关系密切,史鼎不光精通河务,更是个官场老油条,他和甄家一直有来往,甄应嘉拿他做幌子,他也知道景德帝南巡之时用了甄家的钱,因此对甄家拿盐政的银子补自家的窟窿睁只眼闭只眼。且和甄应嘉合作,自己家也能得到不少好处,便与其配合。
由是两方官面账面上来往得不少,却是清清楚楚,无甚破绽,只是私下里,史冀也知世事无常,自然另有一套账本留在身边。在史冀临终之时,幼女史湘云同时托付给兄长和弟弟,可那套账本,只留给了史鼎。
史鼎为人不似史冀,他虽也知道些官场弯绕,但从来都在二哥的庇护下过活,自从二哥去世,他不单得了忠靖侯的荣耀,也得了扎手的账本。且他接任忠靖侯的爵位之时,正值朝中夺嫡之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史鼎更不去做出头鸟,只在江南地方上安心修治海塘就是。
待到景仁帝上位,把史鼎调入京城,他在工部侍郎的位置上一待就是好几年,在京城里的时日长了,渐渐对都中局势有了些见解。这一回景仁帝要料理甄家,史鼎手里的账本自然是个好物。史家也是大家族,史鼎就是不为自己也得为家人考量,便做了出头首告之人。
果然景仁帝并未追究甄应嘉贪污的那些银两的全部去向,官府在各地追索甄家藏匿的钱财之时,并不曾追讨到史家的头上,且这份贪污之案,最终只全数推到已经死去的甄应嘉头上,竟将史家摘出去了。
其后数月,就在甄家的案子如藤萝满墙一般,越扯人越多之时,其本家贪墨盐课银两之案已经有了结论,其余那些甄家旁的罪证,与史家并无干系。史鼎观望数月,见景仁帝还算有分寸,并不完全赶尽杀绝,总算稍稍安下心来,只全力约束家人,不让他们惹是生非,只道自家在这场风波之中无甚大事了。
偏是这时,他接到了林海的帖子。
林海和史家从无来往,往昔史家曾经派人上门拜会送礼,想要结交这位景德帝的心腹和景仁帝的老师,林海并不曾理会过。虽是林黛玉和史湘云一起住过些日子,可那不过是小孩子的友善,与两家大人无关。
如今林海空顶着太子太傅高衔的闲职闲置,史鼎却是既有侯爵之位,又是一部之副手,正是两不相干的人家,却突然接到林海的帖子,着实让史鼎心中疑惑。
只是那送帖子的并非林府下仆,而是锦衣府的差官。这位差官史鼎也认得的,乃是景仁帝登基之后方才提拔起来的锦衣府亲军都尉石聪。石聪和戴权一样,都是景仁帝的心腹,戴权为着太上皇尚在,侍奉太上皇的高有道便不能下台,只得了西内大明宫首领太监的名儿,锦衣府里,太上皇提拔起来的王金利仍旧是锦衣府都督,石聪这般景仁帝的人便只是副手了。
史鼎对着品级和自己一样高且又是锦衣府副统领的石聪前来拜访,本就十分惶恐,生怕是景仁帝要找自家的麻烦。却是待石聪将帖子奉上,只道奉林大人之命前来相邀之后,史鼎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待石聪复述之后,呆愣了半晌方才连声答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