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4 页)
第二日,景德帝也召见了秦王,依旧是除了兰台寺大夫,并无其他朝臣在场。结束秋狩回京的路上,平王首先被留在御前,且兰台寺大夫林海显然是早就在陛下/身边之事,朝中各家自然议论纷纷。
自从平王回京,再不复闲王模样,而其师林海先是在江南时就被景德帝召见,结束丁忧回京官复原职不久,竟被升为历来是皇帝心腹才能得任的兰台寺大夫。反观秦王那里,这两年来差事越做越少,而太子那里更不用说,本就是个十分尴尬的地位,朝中早有些暗流涌动。既有向太子和秦王表忠心的,太子和秦王自然安抚笑纳,也有想对平王抛媚眼的,却是俏媚眼做给瞎子看,平王一概不予理会,更有些官员想明白了,不再依附哪一个,只求老实做事。
可再怎么猜测,心里活动最多的,自然还得算是秦王司徒迪。
司徒迪小时候就在刘贵妃的指点下,很会讨景德帝的欢心,待到行了冠礼、出宫开府后,因着景德帝不愿让太子一派独大,他更是声势日显,如此便很有些飘飘然。虽然汪次生重病之时,曾跟他细细分解过皇帝陛下的心思,让他万万不能被眼前的威风迷了眼,皇太子毕竟是元后嫡子,又占着长子名分,轻易不能动摇,加上景德帝春秋鼎盛,放任秦王不过是为了敲打太子,便是真的对太子不满,为了朝局稳重,也不会轻易换人,让司徒迪一定要行事谨慎,万事以尊奉景德帝之意为上。司徒迪嘴上诺诺,心里却不以为然。
可汪次生临死前心神激荡之下,并没有遵照约定为司徒迪说好话,竟然让司徒迪失去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而此后司徒迪身边虽然依附的官员不少,但再没有一个重量级人物,能和汪次生与景德帝的亲密关系相提并论。
本来司徒迪并不在意,因为太子那里,虽然也是官员不少,可还不如自己身边的臣子多,至于平王那里更不必说,只一个知制诰林海算是他的人。可是任命林海为兰台寺大夫的诏书一下,刘贵妃对司徒迪说的密语让司徒迪终于从半空中落到了地面上。这些年来,徒景之和林海之事,再怎么隐蔽,虽然外朝不知,可后宫里的女人最为敏感,终究有些蛛丝马迹让两位贵妃察觉。吴贵妃若无其事,连太子也不告诉,可刘贵妃不能不去想自己的亲生儿子,她的话,一开始的确让司徒迪悚然。可司徒迪长于深宫,耳濡目染之下,实在不能理解父皇心里真的有人,那个人又真的是林海么?若是从那年南巡算起,都这么多年了,朝中实在没有什么风声,何况,倘若林海和父皇真是那种关系,父皇为何不将人拘在身边宠幸,就像忠顺亲王和太子那样?
司徒迪想了又想,翻出从小和司徒逸争这个争那个的过往,最后只觉得是司徒逸在南边呆了几年,可能向父皇进献了些好处,又显了些能耐,才让父皇对他有所改观,加上如今太子势力比不上自己的,父皇为了平衡才提拔司徒逸的人吧?
却是司徒迪因为从小与司徒逸竞争,到底了解三哥不是那么真的没用,这一番心思,于平王的境遇上,竟是对景德帝之意猜中了。
等回到京城,废太子的诏书一下,举朝大哗,而秦王司徒迪那里,更是一喜一忧。喜的是皇太子之位唾手可及,忧的是如今的境况,只怕自己便是做了太子,平王也会是第二个秦王。
不过看着皇太子立了这许多年,一朝被废,满朝竟没几个为他说话的,仅有一个礼部尚书上了个折子,却立时被逼致仕,工部侍郎据传也要上书,可又突发疾病,也被赶回老家。朝堂如此,以往那些自命太子党的人都哪里去了呢?那一个个以往在皇太子面前卑躬屈膝的人,忽然摇身一变,竟都成了皇帝陛下的纯臣……司徒迪在王府里暗暗沉思,方觉出了当初汪次生的话有几分道理,景德帝既然都不愿让堂堂正正的“国之副君”皇太子分他的权柄,又怎么会容忍平王或者秦王得权呢?
==============================
作者有话要说:嗯哪,本章开始,都是五字标题啦~~
感谢茜茜的投雷!
还有,乃们随便说点啥也好啊……不然我老觉得自己自说自话好难过的说……
另外,继续请各位支持一把,在首页鼓励创新奖的评选里投这文一票吧~~
创新投我一票吧
72第 72 章
第七十二章红莲映山雪
却是司徒迪正有些自我反省;又去回想自废太子之后;景德帝紧接着第二张圣旨就是将司徒遥封为义忠亲王;显然是既断了他登上皇位的念想,却又许了儿子王爷尊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