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3/4 页)
同口,却顿时刹住了脚,笑闹声也戛然而止。
胡同的尽头站着一名消瘦的男子,挺拔的身姿却使得他与这种脏乱的地方格格不入,虽然他也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脸上也是乌黑一片,看不清五官,但那双威严的双眸,犹如深潭一般沉静清冷。
那男子扫了一眼调皮的孩童们,仿佛对他们刚才的吵闹有些微恼,这一记眼神吓得孩子们一哄而散,像没头的苍蝇一般窜入各个小巷道之中。
诚王秦襄对着再次清净下来的巷子默默站了一会儿,才转身回到了现今他的藏身之所——一间破烂的木板房。
屋子里昏暗如夜,连一盏油灯也没有,房顶有一个角看起来快塌了,四面木头搭建的墙破洞百出,刚刚下过了一场雨,潮湿的木头上长满了青苔,不时还有水珠滴落。
秦襄坐在了屋里唯一的一只椅子上,摇摇欲坠的木腿发出了吱呀的声响,他从衣襟内掏出一只黄纸糊好的信封,右手仿佛有些不听使唤,哆哆嗦嗦地拆着,拆了大半天才将信封口拆开,此时他的脑门上竟然出了一层密密的虚汗。信笺被展开,他就着破墙板的缝隙中漏下的微弱光线,细细读了起来
千里之外的凌州城中,重新开启的互市有了一次难得的鼎沸欢腾,因为这一天来了一大批外藩商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皮草、奶酪、肉干等等,用这些和城里的中原商人们交换着商品。苏然今日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她带来的一板车香菇干被一个外域商人全部买下了,她收下了二两银角子,放在手心里瞪了很久。
已经有多久没见到银子了呢,貌似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前了吧,以前她从没把二两银子当过一回事,花钱也大手大脚的,所以赚的钱没几天就被她花光了。过了几天清汤寡水的日子,她才感慨由奢入俭难。算算这段日子的收入,不过刚刚突破了五两银子,这些钱都是她舍不得吃穿,一文钱掰成了两半花,才省下了一分一厘存起来的。
她收好了钱,注意力重新回到互市之中。这里卖的最好的自然是茶叶,如今茶叶的出手价已经卖到了一斤七八十文,有那成色好些的,都能卖到一贯钱了,看着别人流水般地捞银子,苏然也只能干着急。春草园里的茶树生长得太缓慢了,如今才刚刚冒出了一点小芽,要等到掐尖也不知要到什么时候。
她也觉得不能再干等下去了,必须想点别的出路了。凌州的互市果然还是规模太小了,只能让她勉强混个温饱,而她种出的上好的草药,竟无人能买得起,当然但她也不愿意贱价销售,于是便陷入了死循环。
好东西卖不出去,生意便成了一潭死水,怎么才能把手里的宝贝盘活呢?她第一想到的是俞州互市里的参茸行,上次她在那里卖出了三根参,八百两银子着实让她逍遥快活了一阵子。只可惜俞凌堰三州是诚王的旧封地,朝廷依旧对此很忌惮,于是在其有意无意的干预下都渐渐萧条了,如今那边恐怕也大不如前了吧。
她现在手头紧,若是要迁去更远的地方,路费也出不起。于是她又把心思放在了自己的老本行上,当然除了鲜菇汤之外,她也有了一些更多的打算。
先前一直没有恢复经营铺面,是因为开小吃店太累,不仅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熬汤,还容易惹上是非,有时候会遇上一些无理取闹的顾客,刁难了几个时辰就为了吃顿霸王餐,像苏然这种怕麻烦的包子,通常都会选择息事宁人的。
又或者生意好了点,就惹得左邻右里的同行们眼红了,紧接着就有各种风言风语传出来,损害店铺的名声。当初苏然在得知了这事之后,还感慨过这时代的商业竞争也厉害着呢,一不小心就会中招。
当然之前的这些麻烦事都是小陈管事解决的,苏然几乎万事不管,听这些事情也当作笑话听的,可如今没了帮手,她只好当缩头乌龟。
但不遭人忌是庸才,总不能因为怕了这些,就当一辈子的乌龟。何况穷则思变,如今她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没法再逃避了。
于是她挑了一个晴好的日子,把铺子里的桌椅全部擦洗得干净锃亮,又翻了翻黄历,挑了个良辰吉日重新开张。同时,她又想起了之前准备开第二个铺子的计划,那个当初因为种种原因搁浅的计划,在现在看来,似乎时机已经成熟了。
最后她又翻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把铜板数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狠下了心,一口气添置了十几只宽口胖肚的白瓷坛子。再请木匠沿着墙壁打了一个长条形台面,还有一块新的匾额——酥记零食小铺。
很久以前因为嘴馋,她也是研究过一些零食的做法的,除了捣鼓出了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