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反规范的人,处罚的手段竟然是罚戏三台。山西人对乡音乡情的难以割舍,被忠实地刻在石头上,记录下来。在这里我们见不到商场的残酷,晋商们举重若轻的大度与诙谐,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使人感叹。 商场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哪怕再大的矛盾,也不需要搞到大家撕破脸皮的地步。不管是犯规者还是处罚者,大家都坐在这座戏台之下,一通锣鼓,一串唱腔,批评和自责,不满和愤怒,都在这熟悉高亢的旋律之中烟消云散了。 【采访】张林雨 山西省戏研所 教授 因为过去晋商是称雄商界五百年,全国遍地都有。山西梆子到了北京之后,也是主要靠晋商。晋商(支持的)演出,像过去丁果仙、九岁红、毛毛蛋还有说书红、盖天红、狮子黑,这些人在那儿演出的时候,晋商是极力支持,所以在北京就站住了脚。它可以和昆曲平起平坐一开始,后来把昆曲都压倒了。整个儿都是梆子戏了,所以晋商是很大的一个客体,山西整个儿的戏曲往外流泊,包括新疆、甘肃、宁夏、绥远,甚至远到江苏、浙江。   。。
余 音 绕 梁(十)
【解说】 山西人爱看山西戏的同时,更爱看传统剧目中表现本乡本土的一幕幕情节故事。关公戏且不必说,《下河东》说的是唐朝山西人薜仁贵的故事;《金沙滩》唱的是宋代山西杨家将的传奇;《二进宫》的主角之一是明代的山西平阳人杨博。通过在戏文中搬演山西籍的忠臣烈士的事迹,山西商人有意无意地向当地的老百姓宣扬着山西人的忠诚、信义以及一份实实在在的骄傲。 戏剧的教化和熏陶,不仅仅对异乡人起作用,对晋商自家的掌柜伙计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教益。山西人开设的商号,往往号规森严,几乎禁止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可偏偏对大家看戏的要求网开一面,不仅不禁止,逢年过节,商号甚至会拿出一些钱来鼓励大家去看戏。 【采访】高晓江 山西省戏曲研究所 原副所长 在山西本省本土形成的这四大梆子当中,山西俗称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在山西的梆子当中,和商人的关系相对紧密的是晋剧。可以说晋剧的形成,商人催发了晋剧的形成。商人首先是他们看到蒲州梆子之后,喜欢上这种戏剧,把它接到晋中来,他们就看,看的过程当中,由于晋南和晋中这一带,不管是语言,不管是生活习俗,总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为了它们更悦耳动听,更适合当地人的口味,商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他们第一步买蒲州的孩子,叫买娃娃戏,从蒲州带过来教戏;第二步他们请蒲州的师傅在当地买小孩儿开始教戏,然后建立戏班子,他们自己掏钱组建一个戏班子,当时叫字号班,也就是说非常阔绰的非常讲究的,设备、演员装备非常精良的这种班子,叫字号班。与此相区别的自发的一些小班社叫破锣班。在这个过程当中,戏的欣赏口味,商人用他们的欣赏口味,精雅的市民的这种要求,开始打磨比较粗犷的蒲子梆子。这样打磨的过程当中,现在的晋剧,我们在听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它那种热耳酸心的那种感觉,就要弱一些,它比较柔婉的东西,在四大梆子当中,它风格最为柔婉,这个和商人的欣赏口味有很大的关系。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余 音 绕 梁(十一)
【解说】 到了清代末年,随着山西商人事业的日益衰败,晋剧逐渐失去了身后以往那强大的财力支持。商业性的演出取代了家庭堂会、商号自娱。一些著名的晋剧演员也慢慢开始自己组织班社进行戏曲演出,人们在称呼他们时,往往不再用艺名,而是在他们的名字之后加上“老板”两个字。 在中国戏曲史上,很难再找出一个剧种像晋剧这样,几乎是完全在商人的扶植下最终走向成熟的。 晋商之所以如此倾心于晋剧,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在艺术上的需求。在商言商,艺术创作并不是他们追寻的目标。 他们不惜财力扶持晋剧,是为了在漂泊异乡的时候能时时听到熟悉的乡音,能在家乡的戏曲中重温一下浓浓的乡情。对他们来说,晋剧就像是带着家乡气息的一捧泥土,时时处处陪伴在身边。 【采访】黄竹三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教授 虽说各地都有一些受统治阶级影响比较深的,受宫廷艺术影响比较深的,比如京剧,它越来越商化,而民间的戏曲,像山西的梆子,它就越来越显得平民化,就比之于京剧、昆曲来说,它的平民色彩更加丰厚一些,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它的表演表现为采用了多种的民间的小曲,改良了它的声腔,音乐的旋律的变化适合于当地民众的审美要求。同时剧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