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第1/4 页)
正说着,经理的电话就叮叮地响了,还是祝镇,马副省长已经在来的路上了,一会就到,问经理是否已经安排妥当,口气不容置否。
杨志远心想这人都已经到路上,让马少强副省长折回,根本无此可能,一旦马少强带着日本客人到了,现场只怕更是人声嘈杂,闹哄哄的,不成体统,让人笑话。日本人是贵客,美国来的老兵就更应是本省的贵宾,于情于理都不能怠慢了他们,不然情以何堪。杨志远一想,事已至此,无谓的争执起不了任何的作用,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目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唯一的方案就是自己这边礼让,杨志远想了想,说:“来得都是客。尚主任,要不我们作为本省人,发扬一下东道主的风格,让一让?”
尚平三说:“这个问题不太,可是等下省长来了,该怎么办。”
杨志远知道尚平三的意思,省长来了,给教授学者敬一杯酒总还是要的,在一个包厢里,省长举杯小饮一杯也就把大家都敬到了,要是分成几个包厢,那就得让省长端着个酒杯,这边敬了那边出,不成样子,说不过去。杨志远笑,说:“尚主任,就这么办吧,省长那里我来解释,专家们的工作你去做。”
杨志远和尚平三上得楼去,但见另一边的过道上,密密麻麻的站满了一些高鼻子大眼睛的美国老兵,老人们的胸前挂满了在中国参加抗日战争获得的纪念勋章,有几位老人的胸前还挂有青天白日宝鼎勋章,杨志远对军事知识略有了解,知道这宝鼎勋章为蒋介石亲自授予,能得到此勋章的人无一不是在抗日战场上立下了卓著的战功。到底是当过兵的,老兵人尽管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仍是成队列整齐地站在过道的两旁,沉默着,没有一丝的喧哗,保持着退伍老兵应有的风范。
杨志远心里一鼎,心知楼下发生的事情,老人们只怕已经知道了几分。杨志远能读出老兵们眼中的忧伤,知道他们是在以这种静默的方式,表达他们心里的悲凉和困惑。杨志远始终认为,人这一生,可以忘却许多的东西,包括忘记仇恨和忘记曾经的付出,但是人唯独不可以忘记过去历史的伤和痛,必须以一颗感恩之心,铭记那些帮助过自己或者民族的人。有人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这话是何其的深刻。我们的民族历来讲究受人点滴当涌泉相报,可今天,对于这样曾经帮助过我们民族的老兵们,当年他们自发地来到中国,无私无畏地奉献了他们的热血和青春,可今天我们的所作所为,虽然不是故意为之,但就是这些无心之举无形间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莫大的伤害。
杨志远不再有一丝的迟疑,赶忙和尚平三回到大包厢,专家们知书达理,尚平三把事情的缘由一说,专家们和杨志远一样,没有一丝的犹豫,一个个迅速地站起身来,在服务员的带领下朝几个小包厢走去。
杨志远连连给专家们道歉,说:“对不起大家了。”
专家们纷纷说:“杨秘书,何歉之有,这事情就该这么做,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于这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我们就该以礼相待,不能让朋友们为之心寒啊。”
周至诚在付国良的陪同下,来到包厢,一看杨志远把他往一个小包厢里带,不免有些困惑,问:“志远,是不是专家们没到齐,改小包厢了?”
杨志远摇头,笑,说:“是我自作主张,换成几个小包厢了。”
周至诚看了杨志远一眼,他对杨志远很是了解,知道杨志远这么做肯定有他的理由,什么都没问,走进其中的一个包厢,笑呵呵地给教授们拱手抱拳,打招呼。
和专家们吃饭完,杨志远随同周至诚回到省委招待所,进了省长的房间,杨志远给周至诚续了一杯茶。周至诚笑了笑,说:“志远,今天晚宴之事,刚才在饭桌上虽然略有耳闻,但不尽详实,怎么今天这事竟然和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扯上关系了,志远你说说,到底什么个情况。”
杨志远把晚宴之前的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周至诚靠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地静静地听杨志远述说,表情越来越严峻。杨志远说完,周至诚在‘哦’了一声,说:“志远,你说说,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杨志远说:“我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觉得要善待朋友,不能让远道而来的老兵们一腔热情而来,带着失落而去。说出去,会让人倍感心寒。”
周至诚说:“志远,你这么做,很对很值得表扬,我们是不能让这些帮助过我们民族的老人们失望,因为这是一个人做人最应该具有的良知,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素养,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知恩感恩,那就说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