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2/4 页)
,说:“首长,不瞒您说,上次我路过此处,我也对这家农业公司产生了兴趣,我间接的了解了一下,这家公司还真如李处长所说的那样,成绩不错。去年销售过亿,今年的情况更是不错。”
院长看了李泽成一眼,问:“杨志远回农村多久了?有没有两年?”
李泽成回答,说:“有两年半了。”
周至诚说:“这个杨志远能力不错,两年多的时间里让一个偏远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绩斐然,能力有目共睹,真不愧为首长学生。”
院长说:“至诚省长,这话是不是有些过了。杨志远真如你至诚省长这般有能力?是不是因为他做过我的学生,至诚省长故意恭维。”
周至诚笑,说:“岂敢,事实真是如此,一点都不为过。我就怕自己把话说满了还打了埋伏。”
院长盯着周至诚看,说:“真是如此?”
周至诚严肃地点头,说:“不敢有半句虚言。”
院长点头,说:“行,姑且信之。”
此时雨声已小,不如初时凶猛,淅淅沥沥,温顺了许多。安保处长走到李泽成的身边,李泽成会意,知道该出发了。他走到院长身边,说:“院长,请您上车,我们该出发了。”
院长点头,说:“好。”
随即走出木楼,朝周围的群众抱手告辞。院长上了车,车队重新启动,一溜的车离开服务区,朝榆江驶去。
第39章农博会(3)
自始至终省委书记钟涛陪在院长的身边,都没说上几句话,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不及周至诚,这让钟涛感到有些不太高兴。周至诚因为上次在服务区偶遇杨志远,让付国良通过各种渠道对杨志远的为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院长问起杨家坳的事情,周至诚自然就可以有问有答,说得上话,钟涛因为不知道杨志远这人是何方神圣,只能保持沉默,跟在院长身后,不言不语,保持微笑。
上车后,钟涛坐在座位上,开始回味院长刚才说过的每一句话,他慢慢地品出了一些味道,理清了一些头绪。这个杨志远,年龄不大,刚从北京名校毕业两年有余,和李泽成同为首长学生,是李泽成的师弟,和李泽成走得比较近,首长对其有些关注。钟涛这么一想,突然想起一件事,一年半前,本省的《新闻调查》曾经播出过一个大学生自愿回乡创业的故事,省委宣传部长当时还就此事向钟涛做了专门的汇报,准备以此为典型,开展一次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钟涛当时虽然觉得这个学生的精神可嘉,但事业还只是刚刚起步,觉得有必要静观后续。钟涛当时批示,缓一缓,示情况而定。后来事情一多,风头一过,钟涛也就忘了这个事情。钟涛心想莫非当初的那个大学生就是首长的学生杨志远。钟涛不免有些后悔,早知如此,自己当初就该对这个杨志远足够重视,加以宣传,要不然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在首长面前一问三不知,让周至诚抢了先机。
钟涛有一事还是不太明白,按说周至诚也和自己一样,事务繁多,即便是看了那期报导杨志远的《新闻调查》,也不会太在意这件事情,关注一下过后,自然就会成过往云烟,杨志远当初的故事虽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着眼全省,还是不足以为道,除非当初就知道这个杨志远是首长学生和和院长有些关系。钟涛细细一想,觉得周至诚只怕早就知道杨志远这人和院长的关系了,不然他岂会花那么多的力气去了解这个杨志远,对杨志远的现况如此知根知底,作为一省之长,周至诚有那么多人可以关注,不在乎一个杨志远。周至诚的目的何在?仅仅就为今天这种场合可以在首长面前说上话?今天这事纯属偶然,周至诚不可能预料到首长今天会问起什么杨志远,事情只怕不会如此简单,周至诚肯定另有目的,那么周至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钟涛一时陷入沉思之中。
院长上了车之后,没有再看文件,而是一直默默地看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出神。李泽成一看院长此时的表情,就知道院长这是在考虑问题,李泽成自是不敢去惊扰院长,他同样选择了沉默,坐在一旁没说话,车里一时鸦雀无声,只有车轮碾过沾水的路面发出的嗞嗞之声。
不到五十公里的高速路程,说到就到了,此时先导车放慢了速度,李泽成看了看,榆江收费站就在不远处,李泽成知道该出高速了。
就在这时,院长偏过头,朝李泽成招招手,说:“泽成,你过来一下。”
李泽成一看院长有事,赶忙坐了过去。
院长说:“泽成,通知车队,上杨家坳,会会你小师弟杨志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