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喜欢居功自傲,实在不是良选。
朱慈炅眼珠子一转,假装好奇的问道:“袁崇焕不是一直在北边防御女真部吗?”
孙承宗闻言一愣,是啊,这宁锦防线不能丢啊,袁崇焕是最合适的守将,还真不能把他栓在京师。
趁着孙承宗发愣的机会,朱慈炅假装天真的道:“听说秦良玉也挺厉害的,她一家人都对我们大明忠心耿耿,太傅你看她怎么样?”
孙承宗目瞪口呆的看着朱慈炅,你这听谁说的啊!
不过皇上既然已经开口了,他不好随便拒绝,再说秦良玉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只是因为她是女的,孙承宗才没有想到她。
听朱慈炅这么一说,他仔细想了想,这秦良玉还真蛮合适的,她是员女将,正好还可以麻痹一下阉党,于是,他拱手道:“但凭皇上做主。”
孙承宗和朱慈炅你来我往说个没完没了,坐在旁边朱由检尴尬无比,他好歹也是辅政亲王啊,竟然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但皇上没问他,他又不好插嘴,见这两人商议完了,他终于忍不住道:“既已商议妥当,不如我们现在就去拟旨吧,正好去将这段时间积压的奏折批阅一下。”
如果说下圣旨是皇帝的权力,那这个批阅奏折就是皇帝义务,是个皇帝就逃避不了,如果逃避就会出事。
像明熹宗不好好批阅奏折,天天就知道干木匠活,让魏忠贤去代他批阅奏折,这不就出事了,大明可以说就是因此而亡国的!
朱慈炅不是明熹宗,他对批阅奏折倒还有那么一点兴趣。他匆匆的吃了几块糕点,又喝了几口稀饭,便跟着他们向乾清宫的御书房走去。
具朱由检说,从明熹宗病重到现在都已经半个月了,全国各地和京师各衙门递上来的奏折都堆积如山了,再不去处理,整个大明都要瘫痪了。
来到御书房一看,奏折果然是堆积如山,炕案、炕几、香几、长条桌、半圆桌、月牙桌,御书房里只要是能放奏折的地方都堆满了奏折,小皇帝朱慈炅吓的差点没掉头就走。我特么才五岁好不,这么多奏折批下来,我这小命可就没了!
结果他又误会了,其实这批阅奏折压根就没他什么事,至少现在没他什么事。
明熹宗留下信王朱由检辅政,又任命孙承宗为顾命大臣,就是因为他年幼,无法批阅奏折,这才给他找了两个人代劳。
明朝时期的奏折,根据后世史学家的统计,大概每天两百件左右,半个月,大概有三千件。当然不是所有的奏折都要马上批复,奏折经过内阁时,内阁大臣会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折上,这叫票拟。在写票拟的时候内阁就会对奏折进行分类,送到皇帝这里时,需紧急处理的会单独放在最前面。
需紧急处理无外乎赈灾、发饷等事情,半个月下来,也就三四十件。
朱慈炅假假的还只有五岁,别说奏折了,连圣旨都不用他写,司礼监秉笔太监是可以替皇上写圣旨的。这位秉笔太监是曹化淳,因为司礼监基本上都是魏忠贤的人,太子的陪侍一般在太子登基之后都是秉笔太监,反正司礼监秉笔太监最多可有八位,所以朱慈炅一登基,立马就将曹化淳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其他司礼监秉笔太监先一边歇着去吧,朱慈炅打定主意,现在就只用曹化淳。
这曹化淳可不像魏忠贤只字不识,他十二三岁就入宫了,在司礼太监王安的培养下,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写两道圣旨对他来说自然是再简单不过了。
这边曹化淳将圣旨写完,交朱由检和孙承宗一过目,两人不由大加赞赏,朱慈炅假假意思看了一眼,便让曹化淳盖上玉玺,派人秘密宣旨去了。
这圣旨写完,接着就是批阅奏折了,由于朱慈炅还小,不能亲自批阅,只能让曹化淳将奏折的内容和内阁的票拟念一遍,然后孙承宗和朱由检商量一下处理意见,最后朱慈炅点个头,朱由检用红笔将批示意见写在奏折上,也就是所谓的披红,再由秉笔太监替皇上盖上大印就行了。
朱慈炅的工作就是坐在那里听或者说学习,等朱由检和孙承宗询问他的意见时,象征性的点下头,这就算是他批阅过了。
一个多时辰后,紧急的事情都处理完了,接下来就是官员的任免了。
这些申请任免官员的奏折大部分都是阉党递上来的,曹化淳一边念一边皱眉,这阉党还真不知道收敛啊,皇上都换了,他们还跟以前一样肆无忌惮的在朝廷安插自己的党羽!
朱慈炅大概也听出来有点不对劲了,他这还没开口,朱由检就已经忍无可忍了,他闷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