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3/4 页)
精锐强悍的游骑兵,斥候骑兵,董策根本就没想过。自己这些手下,骑术太差,各人武技太差,而且没经过战阵,完全达不到那个要求。所幸董策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高机动能力和一定的杀伤力就成了。
所以董策让他们练得东西也很简单,一共只有四类——骑马,射箭,刺矛,劈砍。
仅此而已,没有任何的花里胡哨。
什么阵型,什么集群冲锋,什么战术战法,董策一概没教给。
董策一直认为,越是花哨的东西,往往越没什么用处。而简单的东西容易操控,反而更有效。而由于他要做的一些事情的急迫性,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训练,只得是先把基本功打好,然后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增强战斗力。
骑术不好,没关系,以后可以练,可以适应,现在董策给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只要是坐在马上掉不下来就成。
至于在马上的作战,他们差的还很远。所以董策给他们制定的战术有两套,第一套是下马步战,第二套才是在马上对对方步卒的杀戮。
至于骑兵对骑兵的战术,董策根本不打算现在练——他不会去招惹拥有大量哪怕是等量骑兵的对手,而对方如果是跟自己数量差不多的骑兵,就算是那些战斗力不怎么样的马贼,董策定然也会立刻就选择撤走而不是硬碰。
他手底下就这点儿家底,宝贵的很,赔不起。
第二套战术已经练了不少次了,现在董策练得是第一套。
下马步战,正确的说法应该下马步射。其步骤有三:一,拉开距离;二,下马步射;三,上马,拉开距离;四,下马步射。
如此循环往复。在此之前,董策先要对自己手下的箭术做一些检测。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一九零 射艺
在鲁密铳大规模的普及之前,弓箭是董策手中唯一的远程武器…而就算是火器普及了,对于骑兵来说,射速更快的弓箭也是必不可少的,更别说,强弓的威力也是极为的骇人,在某些方面并不逊色于枪械,而运用的灵活性上更有胜之。
在日常训练马术的那片训练场上,战马都被拴在了靠近丘陵的那一边。
训练场的大部分都被清空了出来,在中间位置树立了十六个大大的靶子。
靶子有两种,一种是五尺高,一尺半的宽度,其形状和一个站着的人差不多的那种。
第二种靶子则是比较大,也比较复杂,里面是用木头搭成的架子,外面则是蒙的布,布的上面画了人,里面用木杆二根,用绳子把边儿给缝上,然后在四角则是用钉子钉紧以固定。整个靶子高八尺,面阔两尺,整个形状就像是人骑在马上一样。
每一种靶子各有八个,依次排开,每一个相距为五步。
而士兵们便站在距离靶子大约九十步之外的所在,按照各自所属的都,排成三排队列,站得整整齐齐。
在测试之前,董策先让他们演示了一番正步走,左转身,右转身之类的动作,见众人并未落下,这才是满意的点点头。
这些时日马上功夫训练的较多,可是这些步战的基础董策也希望他们还记得清楚,免得将来还要拾起来。
然后考校正式开始。
关于如何考校军兵的射术,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中早有记载,也不需要董策多操心,只需要按照其中说的来就成。董策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若是论对这方面的了解在,自己是绝对比不过行伍数十载的戚少保的。而戚少保文武全才,更是少有的能把练兵的心得绝不为过,只是明末实在是太过于**糜烂,以至于想要按照其上的方法练兵都成了一种奢望。
正所谓北方之习,最重于射,但射不在图中。
按照《练兵实记》中的法子,董策把射手分为三等。
能扯弓射重箭,又去得平,又去得远,又多中,中必深入,此超等射手,不可以寻常待也。
射得不远而平,开硬弓发重箭,能中者二等也。
射得远而不平,箭轻弓软多中者,三等也。
建奴及昔日纵横沿海各省之倭奴之箭,射程都不远,原因是箭重,箭重则威力就大,一旦人被射中便不可当。而且抵近了射,射速也极快,几乎是那边弓弦嘣的一声响,这边人就被射死了。
超等射手和二等射手那自然是不必说,几乎是百发百中无虚弦的,而且射速也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