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页)
是又由不得他们不信。
董策搅起来的这股风云,已经变成了一道潜流,越来越大。
傍晚时分的晋北大地,安详宁静,风起风落。
几个妇人正在喂马,一同缴获的马料还有很多,倒是免了置办的麻烦,要知道战马吃的黄豆可不便宜,讲究些的,还要往黄豆里面搅和上鸡蛋。
另外几个则是给那些牛羊鸡鸭喂食,一群小孩子欢快的跟在后面,叽叽喳喳的吵着,时不时的指着那笨拙的家禽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
李贵则是指挥着几个婆娘把那些铠甲擦干净了,挂在阴凉不见光的地方晾起来。这些铠甲是不能刷洗的,只能用湿布擦,上面沾满了血迹,很是麻烦,她们在擦拭铠甲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损坏了。
富足,快乐,其乐融融。
墩台上,董策等人席地而坐,他正在给手下们上课。
“你们虽然都是边军出身,但是都是军户,小兵,说白了,就是上官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以,有些行军打仗的事儿,却也未必晓得多少,我便在这里与你们仔细说一句。”
董策在众人脸上扫了一遍,清了清嗓子,郑重道:“战争,说到底,就是以种种手段来调度分割对方,将对方的兵力分散开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消灭部分敌人,集小胜为大胜,从局部胜利变成全面胜利。”
士兵们都用一阵朝圣一般的虔诚认真听着,甚至神情中还带了十足的敬畏。石进,周仲,王通……每个人都不例外,董策心里很是诧异,他转念一想,才恍然大悟。
四十八章 狗官
在这个时代,心得,经验这种可以言传身教的东西和某些高深的独门技术——比如说祖传配方,比如说家传武学——一样,都是秘而不宣的,只有对极为亲近的关系才会传授教导。在董策看来,这是十足的恶习,正是因为这种敝帚自珍,秘而不宣,传子传媳不传女的恶劣习惯,导致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失传或者是几代之后完全变了个样子。
但是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
“就拿昨夜那一战来说,咱们处于劣势,但是咱们先是诈降,引诱那些建奴来攻,这就分散了他们的兵力,削弱了他们的力量。从而各个击破,你们想想,若是咱们不分散他们的兵力,而是一开始就夜袭的话,咱们能成么?”
众人想起昨夜那艰苦的一战,纷纷摇头:“成不了。”
“死的肯定是咱们。”
“就是这么个道理。”董策一击掌,正色道:“所以,一定要记住这一战。每打一仗,不要打过去就忘了,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得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和得失,明白了么?”
“明白了!”众人轰然应道。
董策现在也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手下们指挥作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杀人战斗的本事,他想要把手下们培养成合格的军官。这也并不难,只需要多打几仗,多总结总结就可以了——这也是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军官成长的方式。明朝末年武人的地位低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程度,大量的罪犯人渣被流放进了军中,更进一步拉低了这个集体的素质。除了那些出身武官军勋世家的子弟之外,就算是参将总兵一级的高级军官,也几乎没有认字儿的。
他们不看兵书,也看不懂兵书,指挥作战的能力都来自于经验,而经验,多打几仗就出来了。
这时候墩下忽然传来李贵的喊声:“大人,在那白甲的铁甲里面发现了一个物事。”
“哦?”董策正要起身,王通已经赶紧站起身来,笑道:“我下去拿。”
他顺着绳梯下去,片刻之后便即上来,把一个巴掌大小的东西递给了董策。
董策拿在手中细细一看,却原来是一个腰牌,六寸长,四寸宽,乃是黄铜铸造的,正面乃是一个下山猛虎的浮雕。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是却是把那猛虎的威猛霸气给刻画的淋漓尽致,似乎就要从中跳将出来择人而噬一般。背面则是各自用满文汉文写了一些话,董策看了之后,吁了口气,连声道:“难怪,难怪。”
“怎么了?”
大伙儿纷纷发问。
董策解释道:“难怪那白甲那么难杀,原来是个有来头的人物。”
他晃了晃手中的腰牌,道:“这是那厮的腰牌,他叫完颜傅尔素,不是个一般的白巴牙喇兵,而是一个白随侍巴牙喇兵。你们知道随侍是什么意思吧?就是建奴各旗旗主以及后金奴酋身边的贴身侍卫,这厮是镶红旗旗主的贴身侍卫,乃是白甲中的精锐,放在咱们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