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清朝的仪式、礼节大规模地恢复了起来,准备在1916年元旦正式“登极”做皇帝。他把自己讲的“拥护共和政体,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中国”的诺言一笔勾销,甚至连“中华民国”的空招牌也一脚踢开,公然改称“中华帝国”。
反袁“护法”战争(3)
当袁世凯和他的爪牙们忙着筹备“登极”大典的时候,愤怒的全国军民发出了怒吼,迅速地兴起了反袁护国的浪潮。
数十年来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奋斗不息的孙中山当仁不让地站在了“反袁护国”浪潮的前头。
早在袁世凯指使他的党羽组织“筹安会”搞帝制活动时,孙中山就于1915年夏,委派中华革命党领导成员之一的吕志伊,由日本回云南,秘密运动军队,策划反袁。西南地区的新军阀、原同盟会员唐继尧,在滇军广大官兵坚决反袁怒潮的推动下,秘密地进行着反袁的筹备工作,随后又听从梁启超、蔡锷等进步党人的建议,在袁世凯正要“登极”的前夕——1915年12月25日,首先宣布云南独立。反袁护国战争爆发了。“护国军”以唐继尧为都督,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分任一、二、三军总司令,分兵三路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军###袁世凯。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四川、陕西等省相继响应,纷纷起义,参加护国讨袁。接着,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侨纷纷发表宣言、通电声讨,宣布袁贼“叛逆罪恶,已不容诛”。护国烈火在全国熊熊燃烧,迅速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讨袁运动。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的心腹将领也开始分裂。1916年5月下旬,四川的陈宦和湖南的督军荡芗铭先后宣布独立。在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下,“护国军”和在孙中山影响下起义的各地反袁军经过艰苦战斗,击败了北洋军。袁世凯这时才感到大事不好,“无可奈何花落去”,在举国群起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独夫民贼袁世凯仅仅当了八十三天的短命皇帝,便在亿万人民的唾骂声中,众叛亲离,又急又气,一命呜呼,连同他那昙花一现的“洪宪帝国”,一起滚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袁世凯死了,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失去了一个走狗。帝国主义为了争夺中国地盘,划分势力范围,就要进一步扶植新的走狗,于是开始各自扶植一部分军阀充当自己的代理人,中国出现了极端混乱的政治局面,“中华民国”一时被搞得乌七八糟。
起初,美国支持非北洋派出身的黎元洪继任总统,同时由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袁世凯生前的助手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充当国务总理,继承袁的衣钵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黎、段上台不久,就各以不同的国际势力为背景,争权夺利,上演了“(总统)府、(国务)院之争”。到了1917年春,是否参加世界大战的问题成了双方争执的焦点,段希望通过“参战”取得日本更多的实力支持,坚决主张跟随日本向德国宣战,而依靠国会支持的黎元洪以美国为奥援,表示反对。后来,美、英为了排挤亲日势力,支持总统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便在日本政府的支持和策动下,积极反扑。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把被中国人民打倒的清朝皇帝捧上台。这幕复辟丑剧仅上演了12天就草草收场,狡猾的段祺瑞利用全国人民反对复辟的声势,带兵赶跑张勋,以“再造共和”的元勋自命,再次当了总理,把持了北京政府的实权。他再次上台后,完全承袭了袁世凯的反动政策,大量出卖国家主权,蛮横地毁弃《临时约法》,拒绝召开国会,妄图用武力削平众军阀势力,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他的独裁统治,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战斗不息的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又展开了同封建军阀的斗争。
1916年4月27日,孙中山偕廖仲恺、戴季陶由日本乘船启程回国,5月初抵上海。这时,他对国内政局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提出当时的斗争“不徒以去袁为毕事”,而是要反对一切“谋危民国者”。总统、国会、宪法,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象征,孙中山非常重视这些象征,他把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和1913年由各党派选举产生的国会视为“民国”的重要标志,认为《临时约法》乃是革命的产物,又是民国的保证,“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如果听任国会解散,约法废弃,“则数十年革命事业的成绩,固全被推翻,而将来国家之根本实法,亦无从制定”,这是他万万不能容忍的。所以他对于段祺瑞毁法横行的军阀独裁统治采取坚决斗争的态度,主张打倒段祺瑞的“伪共和”。 。。
反袁“护法”战争(4)
1917年夏,孙中山发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