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仿。
养育孩子,也应从培养模仿能力做起。
认识“模仿效应”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模仿行为,就是有意或无意地效仿和再现与他人类似的行为。比如看见别人留长发,自己也留长发,看见别人穿牛仔裤,自己也穿牛仔裤,等等。
从心理学上说,模仿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机制,或者说是一种本能。
例如,在一个行人很多的路口,当人行横道的信号变为红灯时,大家都在等待红灯变绿。如果有一个人率先闯红灯走过路口,就有许多人模仿这种行为,大家纷纷不顾红灯,跟在那个人后面一个接一个地走过路口。
大家都知道红灯时不应该过路口,如果没有一个人过,大家都会等待红灯变绿,但如果有一个人闯红灯,那么大家就会想“他过了我为什么不能过?他没有受到惩罚,那我过也没关系”。就是说前面的人给后面的人做了示范,后面的人就模仿前面人的行为。
由于“模仿效应”,模仿者身上所出现的行为变化通常可分为四类:
⑴塑造效应。指模仿者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学会了以前不会的一些新东西。
⑵抑制…去抑制效应。指模仿者由于看到榜样受奖或受罚而抑制或不抑制某种行为。这种情况下模仿者没有学得新东西,只学会在适当条件下表现或抑制原先已经掌握的行为。
⑶引发效应。指模仿者表现出与榜样行为有关的行为。
⑷涟漪效应,榜样行为波及一群人。如班级学生看到个别学生破坏规则而未受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学生是班级有地位的人物,那么波及面就更大。
模仿效应在教育中非常重要,它是学习的基础。实际上,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模仿大人了:首先是模仿大人的面部表情和发音,然后是身体运动和话语的模仿。人刚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我们之所以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技能、思想和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模仿。
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五口人,三代同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一个儿子。
爷爷、奶奶七八十岁了,老了,走不动了,爸爸妈妈很讨厌他们,觉得是一个包袱。两人一商量,决定把爷爷奶奶丢进大山里去。
一天晚上,他们把爷爷奶奶装进一个大竹篮里抬进了大山。当他们正准备把爷爷奶奶扔下不管时,他们的儿子在旁边说话了:“爸爸妈妈,你们把爷爷奶奶丢在大山里,这个大篮子也不要扔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21)
爸爸妈妈感到很奇怪,问儿子:“为什么要把篮子带回家?”
儿子回答:“等你们老的时候,我也要用这个大篮子抬你们进山,把你们丢进大山里。”
爸爸妈妈听了,心里慌了,赶紧把爷爷奶奶抬回家,好心侍候,再也不敢不孝敬父母了。
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孩子年龄尚小,还没有获得基本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也很难理解父母的说教。而榜样与示范可以让他们有形可循、有样可学。例如,孩子看到哥哥举止有礼貌,得到了妈妈的赞许,他也会乐于学习这样的榜样。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不如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如果你把孩子熟知的人所做出的正面的和负面的榜样,指出来给他看,同时告诉他为什么那样是好的或坏的,可能比你的单纯说教更有效果。
可以供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很多。比如,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父母和教师,同学朋友中的好典型,电影、戏剧、文学作品中的好典型,等等。
在这些榜样中,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最重要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曾经讲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电视上曾播出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贤惠的儿媳,给婆婆张罗着洗脚,这一切被幼小的儿子看在眼里,也效仿妈妈的样子,为妈妈打来了洗脚水。这位妈妈的行为为儿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
孩子出生以后,首先接触的是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其最初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