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之间,还隔着一个古典音乐时期,虽然只有一百年左右,但这正是欧洲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以肖邦、李斯特为首的钢琴家将作品的技巧、织体、和声等都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此时的肖邦却仍偏爱巴赫的作品,显然他需要练习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哲理性的乐思,使自己虽然身处繁华的巴黎,而心能够远离喧闹和浮华,从而进入他所追求的至高至上的纯朴境界。巴赫的作品正是使他获得精神上的支持,达到这一境界的绝好途径。
巴赫的创新精神同样令人崇敬,他被称为欧洲“音乐之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创作了48首《平均律钢琴曲集》。虽然在他之前,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就已确立,但因为他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才使这套理论得以推广流行,为后世的音乐家们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巴赫还把赋格这种高难度的复调音乐发展到了巅峰,如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既有统一的整体结构,又有丰富的对比和变化;既对称均衡,又富有流动感;既壮观又华美。古典乐派的大师莫扎特和贝多芬无论在音乐的精神和气质上,还是在音乐的逻辑和手法上,都直接继承并发扬了巴赫的成就;而浪漫派作曲家舒曼、门德尔松、肖邦……直至20世纪中的各流派的作曲大师,像肖斯塔科维奇等,也都学习和发扬了巴赫的创作手法,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因此,巴赫就像乐海中的灯塔,指引着近代音乐发展的航向。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小时候,我曾看过一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外国电影,别的内容已记不清了,但有一个场景记忆犹新:一个军官走进一间凌乱的大客厅,在一架三角钢琴前坐下,弹奏了一首钢琴曲,那首乐曲深深地打动了我,它的旋律是那么优美,节奏是那么鲜活,技巧又是那么华丽……我很快弄清楚了这首曲子就是肖邦著名的#c小调圆舞曲(作品64之二)。可惜我当时的技术根本弹奏不了,但出于对这首曲子的痴迷,我还是想方设法找来谱子,不厌其烦地对照着听快转唱片,同时它也促使我去加倍努力练习技术,以便能早日弹奏它。
虽然在此之前,并没有人跟我讲起肖邦,可能年纪小还不到弹肖邦的程度。但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观摩演奏会上,钢琴系学长们的演奏,最能打动我、使我着迷的就是肖邦的作品。无论是哪种体裁的作品:夜曲、玛祖卡、波兰舞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只要是他的作品我都喜欢。可以说,肖邦的一切作品都是精品,这源于他是一个唯美主义者,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不允许任何一点粗糙和空洞部分的存在。对待创作的态度,肖邦可以说是最严肃认真、甚至有些苛刻的作曲家之一。法国女作家、曾与肖邦共同生活了近十年的小说家乔治·桑(1804……1876)这样描写肖邦:“他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哭泣、踱步,折断鹅毛笔。一个小节的音符他需要重复和改变上百次,写了涂、涂了又写。第二天再重新开始,细心而又不断失望地坚持着不懈的努力。有一次,他花了6个星期竟只写出了一页曲谱。改来改去,最后还原成了作品初稿的模样。”
肖邦作品有个突出的特点,表面看起来很超前,是典型的浪漫派,但实际上创作手法又是最典型的古典派,而他的音乐灵魂完全植根于波兰民间音乐的土壤中。作品的节奏重音不断转移的玛祖卡舞曲;有强烈戏剧效果的波兰舞曲;有切分音节奏鲜明、独舞与群舞不断转换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这些作品充满了波兰民族音乐在速度上的自由变化——即所谓的“弹性速度”(Robato),这正是学生演奏肖邦乐曲时,指导教师都会一再强调的肖邦风格。
有些音乐家和评论家批评肖邦音乐中有“病态忧伤”,觉得这是他的缺欠和不足,而我倒认为他的“忧伤”像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一样,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而且那种美入骨髓的伤感和忧郁,也确有他的原因:肖邦生来体质孱弱,性格敏感而脆弱,他内心善良而淳朴,自律性很强,对任何事物都追求完美;尽管在巴黎上层的艺术圈子里,他的超人天赋得到贵族们的赏识,但贵族音乐沙龙中的浮华与浅薄,与肖邦心目中对音乐的理解格格不入,令他备感孤独和郁闷;内向、自敛的性格,使他由于感情生活不顺利所带来的压抑更加沉重;以及他的思乡情节……这—切积压在心中的哀怨惟有通过钢琴来倾诉、来排遣,于是,才有那么多美得令人心醉、带着深情和忧郁的旋律,从他的内心深处流淌出来。一位给临终的肖邦画素描的画家形容说:“肖邦像泪珠一样纯洁。”
书 包 网 tx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