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1/4 页)
“我看还是不用了,难得大家这么积极。其实敢死队和突击队意思都差不多,我们真正的目的在于组建这样一支队伍,给广大战士一个带头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上对大家予以鼓励。因此,数量多了之后有可能反而起不到精神激励的效果。”
最后,突击队和敢死队被组建了起来,都仿制排的编制,各大约30人左右。在战斗中难免有伤亡,当伤亡人数达到全队人数一半以上时,必须补充新的人手进去。
在人员的选择上,潘黄河因为“鬼点子”多,被选入进了突击队,张大茂也要求加入到了突击队。突击队队长就是原连长现在降级之后的排长武刚强;敢死队的人数也是30人,队长是从原308团2营抽调过来的2连连长周工坤。
新的作战方案已经准备完毕,此时此刻,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士气十足,摩拳擦掌,纷纷准备打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使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仗还没开打,他们就必须打上另外一场恶仗。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请君收藏!慢慢品味。
第1卷 第十四章 饥寒交迫 第131节 特殊使命
巍峨的高黎贡山,海拔5000多米,像一条巨大的彩带横亘在中国云南边陲上。几千年以来,它就一直沉睡在怒江西岸,是南中国的天然屏障,也是一片美丽诱人的原始阔叶林。由怒江西岸向上,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在这里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山下还是百花盛开,一派迷人的南国风光;可是越朝上,便越接近白雪皑皑的冬季,山顶的积雪终年不化,远远望去,越发显得神秘莫测。从谷底到峰顶,依次体现为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高山苔原带和雪山冰漠带。一座山里就包含着万千气象。
可是这一天,高黎贡山沉静而美丽的梦,被一群日本强盗打破了。似乎一夜醒来,她就已经变得伤痕累累,纷飞的炮火、痛苦的呻吟、奔涌不息的鲜血染红了她原本华丽而优雅的外袍。
在高黎贡山山脉的南端,雄踞着一段地势险要的峰峦——松山。松山海拔2200米,山势起伏,地形复杂,主峰濒临怒江峡谷,十分险峻。整个松山由20余个峰峦构成,绵延20余千米,滇缅公路通过其间,前临深谷,背连陡坡,形成天然锁钥,素有滇缅公路的“直布罗陀”之称。
20世纪上半叶的1944年7月,数十万热血中国男儿奔赴这座巍峨雄壮的山峦,高举正义之剑,誓将顽敌斩杀马下,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历经夜渡怒江、初战受挫、魔鬼地堡、鏖战密林、血战滚龙的艰苦作战之后,他们又开始准备对松山阵地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高地——大垭口高地发起冲锋。
然而,冲锋还没打响之前,远征军战士却面临着另一场战斗——饥寒交迫之战。
这场战争,比真刀实枪的战斗更加残酷。
越朝上走,海拔越高,适逢7月的雨季,山下下雨,山上飘雪。虽然大垭口的海拔还不是最高点,但是也出于高黎贡山的半山腰以上,战士们正好遇上雨夹雪恶劣的天气。而这时候,滇缅公路仍被敌军牢牢占据,后方的补给根本就无法通过公路运送上来,只有靠云南腾冲、龙陵县一带的民工将粮食运送过来;天气恶劣,浓雾弥漫,盟军的飞机根本无法将补给空投下来。
摆在远征军战士们面前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力更生。
而日军也面临着同样的补给困难问题,他们派来增援的部队,已经被有先见之明的副军长李弥派出的重病拦截在龙陵一带,在阻断了敌人的增援之后,攻打大垭口和松山主阵地也就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也不敢贸然发动攻击,只是凭借事先构筑的庞大而坚固的工事,躲在地堡群里以逸待劳,只等中国军队攻击上去他们就给予迎头痛击。
眼看后勤保障部门的粮食已经快要见底了,上级将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尖兵团:“现在我们要打的仗,敌人不是日本鬼子,而是粮食和恶劣的天气。”
尖兵团接到这个任务后,又将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交给了突击队。
不要以为让突击队去找粮食吃是小题大做,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没有粮食吃,也是能饿死人的。
突击队队长武刚强将这个新的命令向全队员作了传达。
“让我们去找粮食?叱——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吗?”
“我们可是突击队,哪有突击队出去找粮食吃的?只有别的连队给我们突击队送粮食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