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页)
不是在战场,也许他们的一生都会默默无闻地在中国大地上的某个乡村渡过一生,直到终老;可是如今在战场上,他们的热血阳刚之性被调动了起来,还有什么比死在国难之时更好的呢?
多少年来,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屈服、不怕死的热血男儿,中华民族的血脉才代代相传。
第1卷 第十一章 血战滚龙 第92节 堵住枪眼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跟无数个清晨一样,浓雾还没有散去,村庄里只有鸡鸣狗叫的声音,乡亲们都早早地在地里劳作,侍弄着那些一辈子也侍弄不完的泥土,对于乡亲们来说,泥土就是他们的命根啊!孩子们早早地起床,背上镰刀、背篼,跟着大人们一道来到田间地头,敲打着那些土坷垃,拣拾着遗落在田间地头的麦穗……武一连的眼光恋恋不舍地扫过眼前的这些景色,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早晨的新鲜空气,太美了!他深知今天的任务万分艰巨,也许这就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清晨了,不知不觉地,看着眼前的景色,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小时候的村庄。
然而,眼前的事实使他明白,这里不是那个遥远的小村庄,在浓雾掩蔽之下,有无数的国仇家恨。
滚龙坡,山地陡峭,先头连决定先派1排上去。浓雾的能见度只有100米左右。也就是说,距离敌人的地堡不能低于100米,那样的话,就会被鬼子发现。
有没有能在100米之外解决鬼子地堡的办法?
这个念头只是那么闪了一下,就被武一兵否决了。要想解决掉鬼子的地堡,唯一能做的就是贴身接近地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而要贴近地堡,就意味着伤亡。
时间不等人,来不及多想,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在武一兵脑子里形成了。倘若一个排一个排地上,只会被鬼子用枪扫死,一点活命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他将三个排分成三个冲击波,排与排之间的间隔为30米。这样,在接近敌人的运动中,可以大大减少敌人枪榴弹和机枪的杀伤。敌人不可能同时瞄准三个冲击波,这就给其他冲击波带来了减少伤亡的机会。当发起冲击时,第一波到敌阵地前沿可能伤亡三分之二,没有牺牲的立即站稳脚步,猛烈射击敌人;接着冲击的第二波可能伤亡二分之一,没有伤亡的立即与第一波一起打击敌人;接着冲击的第三波,敌人对第三波的杀伤必然更少。这样,三波人员结合一起,势必能给敌人带来威胁和打击。后面的战士可以再接着冲击的第四波、第五波……冲到地堡跟前的战士,便可立即搭建好携带的梯子,尽可能地给地堡以毁灭性的打击。
事实上,武一兵的这种策略是相当有效的。
当鬼子发现敌人来了的时候,在100米左右的能见度以内,就出现了三批敌人。鬼子摸不清到底来了多少人,出于本能,只能扫射离得最近的。
“哒哒哒哒!”
火力口从各个地堡的射孔里吐出长长的火舌。
不少还没来得及接近地堡的战士都被扫趴下了。
喷射出的火焰在浓雾里显得十分耀眼。
独立团先遣部队第一营、第二营早就瞄准了地堡的位置,火力一现,立即用山炮轰击。
武一兵手下的90余人,没有一个退缩,在敌人的枪林弹雨冒死朝前冲。冲到地堡之后,面对敌人在地堡壁上的高高的射孔,几个人立即搭好梯子,迅速朝上攀爬。不少战士身中数弹,被射了下来。
“哒哒哒哒!”
“哒哒哒哒!”
敌人的火力点无处不在,好像四周都是,战士们根本无法找到一个死角,全部暴露在有效的射程范围之内。
更要命的是,由于侦查的时候有薄雾笼罩,很多侧面火力点并没有发现,这会火力点从四面八方一齐开火,远征军将士死伤惨重。
见此情景,独立团第一营、第二营迅速出动,继续采用武一兵的“冲击波”战术,利用山炮的轰炸,希望能轰塌地堡。
然而,敌人的地堡异常坚固,别说远距离的山炮,即使将山炮抵进了射击,也很难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爬上梯子,将手雷、炸弹直接扔进射击孔。
战斗场面残酷异常。
战士们一个一个地倒了下去。
武一兵所在的先头连队此刻只剩下不到20个人。
在这危急关头,武一兵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
“炮火掩护!”
只见他爬上高高的梯子,一只手攀住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