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潼关天堑保卫战(上)(第2/3 页)
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说的是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名将哥舒翰兵败潼关的故事。
天宝十五年(756 年)六月,哥舒翰被奸臣杨国忠多次逼迫,仓促之间出关迎战安禄山麾下悍将崔乾佑。
崔乾佑早已求战不得。得知唐军将出关作战后,马上在潼关之东的灵宝西原上占据险要地形,在长达七十里的隘道旁埋下精兵,以待唐军前来投罗网。
为了顺利诱使唐军进入伏击圈,崔乾佑派诱敌之兵近万人,故意不列阵不成伍,七零八落,松松垮垮,拖拖拉拉,忽进忽退、嬉闹无形 。
唐军大笑胡人愚钝,以为叛军乃乌合之众,不堪一击,遂追击之。
,!
叛军一触即溃、偃旗息鼓,作败逃状,唐军以为得计 ,毫无防备。列队游行一样轻松地进入了叛军的伏击圈。
待唐军进入口袋阵后,叛军据险突起,乘高抛下木石以击唐军。
唐军二十万人挤塞在狭长的隘道中,突遭伏击,队形大乱,无数将士被飞滚而下的木石砸死砸伤。
哥舒翰急令以马车为前驱,欲冲出叛军的伏击圈,崔乾佑用草车几十辆堵塞在唐军马车之前,然后纵火焚之!
一时之间峡谷内浓烟滚滚,加上东风突起,唐兵睁不开眼,只是手持兵刃乱砍乱杀,结果未伤叛军一兵一卒,自己人倒是相互践踏、死伤很多。
叛军齐声呐喊,唐兵以为叛军来袭,隔着烟雾聚弓乱射,射到天黑,箭已用尽,才发现没射死一个叛军。
这时,崔乾佑已遣奇兵从南山绕到唐军背后发起突然袭击,与隘道旁的伏兵相配合,唐军首尾骇乱,四处乱逃,嚣声动天。
哥舒翰见大势已去,仅率百余骑渡过黄河,摆脱叛军追击,退入关内。
二十万唐军,至此一败涂地!七十里长的隘道、山谷中死者盈沟。
潼关外有唐军为防止叛军入关而修了三道堑壕,宽约二丈,深达十丈有余。
唐朝溃兵逃到城边,慌不择路,无数人马坠入壕中,直到满了壕沟!
后面败逃回来的士兵就踏着塞满三道深沟的人和战马尸体退入关内!
二十万众,生还的仅有八千余人。
哥舒翰退回潼关城内后,被他的手下将领火拔归仁劫持,无奈之下只好投降了安禄山。
哥舒翰被押送到洛阳去见安禄山,安禄山得意洋洋地问道:“汝常轻我,今何如?”
哥舒翰伏地谢罪道:“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吾愿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也。”
哥舒翰表示愿给在河北坚持抗击叛军的原部下写招降信,安禄山大喜,封他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但是,哥舒翰的招降信没起什么作用,安禄山就将哥舒翰囚禁起来,下了大牢。
后来,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将哥舒翰处死。
一代名将就此殒落,落个可耻下场!
潼关失陷,长安门户洞开,城内已无兵可守,唐玄宗只好仓皇出逃。
唐玄宗居于深宫,不知前线敌情,而妄自下令进击,可谓“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瞎指挥也”。
哥舒翰本为名将,由于唐玄宗瞎指挥,乃不得不出关作战。
他面临此等艰难处境,又不善于料敌制变,终于中敌埋伏,将守卫长安的兵力毁灭殆尽,以致他自己晚节不保,贻笑后世,诚为可叹!
潼关之战,使战局由有利于唐朝方面而发生逆转,开元盛世就此终结!
此役大败乏责任,实在应由老年昏溃的唐玄宗来负。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时值安史之乱第五年,雍容堂皇的大唐盛世被突如其来的战乱所阻断,繁华气象一去不返。
而今,漫步修葺一新的潼关老城,可见雕梁画栋,殿宇巍峨。
大块鹅卵石铺就的水坡巷曲折蜿蜒,青砖灰瓦的房屋,多是明清时期所建,仿佛是一摞摞写满历史的书卷摞在那里,给人以历史年代的厚重感。
院落清幽古朴,宅第高敞,充满了古风古韵。
横卧在小巷中的“龙槐”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仿佛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跨越整个巷子,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
龙槐的枝叶繁茂,犹如一把巨大的绿色伞盖,虬枝盘旋交错,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