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扎眼的“狗皮膏药”(上)(第2/4 页)
正是凭借着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我们成功地化解了独山面临的巨大危机,并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说王耀武将军。
1936年春,他被调往陕西汉中休整并扩编为第51师,升任中将师长。
51师驻防汉中的一年多时间相对稳定、没有战事纷扰。
而且汉中是历史古城,物产丰饶,气候温和,有“西北小江南”之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王耀武专程去福州接来家眷,其妻郑宜芝,福建福州人,出身名门。
王耀武参加第二次东征,部队进驻福州休整时,还是黄埔学生兵的王耀武得到福州地方法院郑推事的慧眼识人,托人把女儿郑宜芝(别名郑宜兰)介绍给王耀武为妻。
51师在汉中驻守期间,除了练军习武,王耀武开始做起得心应手的生意来。
他发现汉中产稻米,关中缺稻米,就把汉中的稻米运往关中,再把关中的小麦运回汉中,赚取差价;
他还开设了面粉厂,解决了51师北方官兵多、喜欢吃面食的难题;
将他开办的武汉振兴饼干厂的一些设备和技工带到汉中,办起了饼干分厂。
生产的饼干系列产品在汉中城乡很是畅销,有部分还销往临近的四川广元和甘肃陇南地区;
为了改善官兵伙食,甚至还允许部队种菜和养鸡养猪。
王耀武还通过刚刚开通的川陕公路,用军车从外地运入稀缺日用品,既满足了市场之需,也赚取了可观利润,还为刚扩充的部队解决了经费。
王耀武重视地方建设,出钱把汉中城区年久失修的主干道进行翻修,更是赢得社会各界赞誉。
同时,王耀武还几次向汉中招收了51师军官子弟的中小学捐款捐物,逢年过节还带着妻子去学校慰问。
王耀武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后悔没读上书,再不能让我们的子弟成为睁眼瞎。”
相比3年前驻扎在汉中的胡宗南任师长的中央军第1师,汉中各界对51师的印象还是比较好的。
主要是王耀武治军有方,对官兵管束严;而胡宗南部军纪松懈,常有扰民丑闻发生。
蒋介石为了加强51师,于1936年11月,将陕西警备旅的一个团划入51师,使51师成为拥有2旅4团编制的齐装满员甲种师,这在当时国民党部队中还是少有的。
在汉中,为了补充兵员不足,王耀武还几次以抗战名义扩军招兵。
在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里,汉中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热血青年。
他们听闻这支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大,而且待遇优厚,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向往之情。
于是,这些年轻人纷纷踊跃报名参军,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
而在这群汉中青年之中,有一个名叫曹锡的小伙子将脱颖而出。
曹锡自幼便有着过人的勇气和毅力,对军事领域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当得知这支传奇部队正在招募新兵时,曹锡毫替父亲报名参了军,并顺利通过层层选拔,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
这位来自汉中的年轻士兵曹锡,注定要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英勇。
他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逐渐成长为一代赫赫有名的兵王,书写出属于他的辉煌篇章…… (关于曹锡的传奇故事,作者将在后续的章节中详细讲述。)
曹锡——先是王耀武麾下,后又因为作战勇敢,枪法精准被调入15集团军当起了机枪手。
他在日后的长沙保卫战中,因与日军拚命搏杀,大规模的斩杀敌人,战绩斐然,成就了一代神话!
曹锡!这位汉中农家子弟。被后世称为“中国战神”、“兵魁”、“最勇敢的抗日军人”等美誉。
在中日首次长沙大会战中,中国军人曹锡,这位勇敢的机枪手,一人击毙日军500余人,成为抗战中歼敌最多的猛士。缔造出了最令人瞩目的亚洲战场传奇!
他在战火硝烟中展现出非凡勇气和卓越军事才能,成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他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军人的担当,成为民族脊梁的象征。
这段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的功绩,激励后人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王耀武作为着名抗日名将,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