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页)
条浅浅的溪水,现在已汇成一个清澈的水库。又行了三十公里,越过乌江的一个支流,峡谷颇深,过去红军渡河的山间小路还看得很清楚,现在已修上了很漂亮的拱形大桥,我们站在桥上观望了一会儿,继续前进。
我们在此处上了一个不高的山,上面就比较平坦了。多少天来一直在高山深谷中行进,今天地势开阔,心情也舒畅得多了。又行了十多公里,到了一个较大的镇子,原名猪场,是开遵义会议时,红五军在此对东岗敌人周浑元等进行警戒的地方。这里有一道比较平缓的峪,前面还有几座小山。当年红军必然在此山上设立阵地。现在村镇里摆了些小摊摊,有一辆公共汽车,人们正在上车。可能不是赶场的日子,不甚热闹。猪场的现名叫珠藏,可能是嫌原名不好听吧,其实这有何妨。这样一改,倒给研究学习历史者带来了许多不便。
由猪场又行二十公里,我们在高高的山上向下疾驰时,看见了深谷中的乌江。我下车往下望,这是一条颇为清亮的河流,水势平缓,并不显得很急。渡口以下江中心还有一片干沙洲。渡口处停着一只专供来往车辆行人摆渡的大船。从上面往下望江面似不甚宽,下至渡口处,江面还不算太窄,总有二百多公尺。我本想仔细看一下当年红军登岸的地形,渡船上的人催我们上船。秋华买了一个大柚子上来了。
在江东岸,有许多卖柚子的农民,还有一个卖鲤鱼的。
我站在东岸,问了一下当地农民。原来下面干沙洲那里较平缓的地方是旧渡口,我们现在过的是新渡口。本渡口是佯攻之处,而新渡口之上的狭窄处的圭虎洞,就是红军毛振华等人偷渡得手之处。对岸有四个尖尖的高山,都为敌人所据。山下江边修有炮楼,山上当年是青 林,大概当年红军正是在这里做出强攻的架势,而在稍上面一个狭窄的地方放开了竹筏,偷渡攀登对岸的悬崖。毛振华等五人大概就隐蔽在那个石崖之下。
我们看午饭吃不上了,就在山崖上吃了几块点心。本想找个当年老船工,找到了村长,村长却一去不回。找到一个正在开饭馆的农民,想让他走出几十公尺指一指,也不肯去。真是商品社会了。
下午二时许到瓮安。在王仕福的老岳父家吃饭,饭后由他领着在街上转了一趟。街上脏污不堪,手扶拖拉机冒着黑烟,带着使人不能忍受的噪音穿来穿去。街上私人旅店和商店比比皆是。郊区农民开设的旅店几乎占了一道街。据说,此处有大磷矿,已与几个外国合资开采,准备要招四十万人。现在附近几个省的人也都来此赚钱,据说当临时工每天可得二三十元。由于“拖拉机”的声音不堪入耳,脚下又怕滑倒,只好掩鼻退回。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月九日
早饭后,瓮安县委宣传部长龙治水、文化局长胡验松、县史志办何正文、图书馆冯举高来,他们几个都是热爱文艺的青年,一再表示仰慕之忱。还有分区窦再伦政委一起陪我至猴场(今称草塘)。沿途全是低矮的青山翠谷,五十年代曾沿公路种了不少柏树,景色甚好。走了十多公里,即到达猴场会议旧址,这里是一个很大的平坝子,相当开阔,周围也都是小山。猴场会议开会的地方只有十多户人家,名宋家弯,是在宋家一个大地主的房院内开的。院子坐落在一座山坡上,有六七米高的围墙,外面还有一道土墙,一角还有很高的碉楼。因弟兄分财产,把房子都拆卖了,现在只剩了一片空地。县政府在此立了一块石碑,作为纪念。我在这个房基上站了许久,邻居一老人谢其贤(与我同龄者)介绍了当年房舍情况。据说当年院墙内有花园,后面古木参天,门前绿竹丛丛,颇有一番气概。随后又到乡政府参加几位老人的座谈,有三个七十岁的老人,谈了些当年见到红军的情景。他们还提到程靖也是草塘人,就是在这里参军的。
中午一起回武装部就餐,喝了点米酒。同志们很热情,要我再留半天。我说实在不得已了,最后给他们的合集《江界河》题写了书名。
下午二时继续驰行,行进目标是凯里,一百五十公里。沿途经牛场、龙昌、福泉、马场坪、甘巴哨、麻江、隆昌等地。这一带不是红军经过的地方,而是白军堵截红军的地方。开始一段仍是不高的小山和起伏的丘陵地,而且越来越小了,有些地方有些桂林的圆锥山。过福泉时还看到福泉的两个城门。过了福泉以后,开始又看到苗族妇女,头上绾着大髻挑着很重的担子在劳动。山坡上有不少茶子树,正开着白花,据说第二年才结籽。
晚六时许到达凯里。据说,原来只是一个区,聚居着苗族和侗族,凯里是苗语“丰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