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页)
往他手里塞铜板。到后来,他也不知道手中的钱是谁塞过来的了。心中暗暗苦恼,小脸皱成包子状。
好在大部分码头工都是实在人,谁都不在乎那一个两个铜板,倒没有发现浑水摸鱼的。
幸亏今天的卤菜准备得多,一阵哄抢过后,篮子里还剩了十来份卤菜呢。因为成本问题,一份卤菜比昨天的分量稍稍少了那么一点儿,不过也有小半碗的样子,一个人就着馒头吃足够了。
客船已经靠岸了,这里是去集市和镇上的毕竟之地,船上下来的人,看着这里热闹的场景,都忍不住好奇地张望一眼。
“咦?那边围着这么多人,是干什么的?允曦啊,你过去探探什么情况……”
一位鹤发童颜,唇边几道美髯,眼中闪着睿智的光芒,他举手投足间,那种博学和儒雅风范昭昭然。不过,他此时散发出的八卦之火,似乎跟他的身份外形颇为相抵。
被他称为“允曦”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一袭月白色长袍,外罩一件淡蓝色夹袄,小脸粉妆玉琢,雌雄莫辩,好看的唇抿成一条直线,似乎对他爷爷的八卦感到无奈。
不过,他心中虽然很抵触挤在一群粗人中,去看看里面发生什么事了。可以他对爷爷的了解,如果不弄清楚情况,爷爷是不会罢休的。十来岁的小家伙,踱着稳重的步子,不紧不慢地朝着目标行去。
“袁先生!一路辛苦了,马车在那边,请移驾过去……”来人穿得花团锦簇,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似的。从衣冠到鞋子,无不华丽到极致。
袁斯年,前朝名儒,元朝最后一个皇帝,也非常推崇他的学问,多次请他去宫中教皇子们读书,都被他以身体不好婉拒了。后来,四处揭竿而起,国家动乱,他便带着家人隐居深山,做起了隐世。
直到大明朝建立,现在的太上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为官,均被他避而不见。后来,被太上皇毅力感动的他,推荐了学问和见识都不输他的儿子袁国安,也就是后来总是跟在太上皇屁股后面收拾残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铁面宰相。
大明朝建国之初,当时还是皇帝的太上皇,沉迷于南征北战,如果不是左有治国名宰,右有铁血太师的辅佐,只怕大明朝早被折腾没了!
当今皇上即位后,袁宰相被加封国公,世袭罔替,一时之间宠贯朝堂,风头无两。
古稀之年的名儒袁斯年,却习惯了闲云野鹤的日子,在塘沽这个小镇中,创办了荣轩书院。一开始的时候,每天教教书、弄弄花草,日子挺闲适。
后来,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京城高官都想方设法托关系,把孩子送过来。书院学生越收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还有不少名师自荐来当先生,其中包括他以前的弟子……
袁大儒见荣轩书院快要远离他的初衷,便定下了严苛的入学规定。想要进书院,可以!要么得他的眼缘,要么通过严格的入学测试。否则,你官再大,钱再多,老纸就是不收……
袁斯年外表虽极其符合外人对于名儒的印象,可骨子里却是一个老顽童,好奇心重,八卦之心旺盛,而且有一点,好美食——这点知道的人极少,要不,为了进书院搜罗天下美食的父母,可就控制不住了!
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想方设法献殷勤巴结袁大儒的人,比比皆是。这不,眼前这个金光闪闪的胖子,就是其中之一。
袁大儒皱了皱眉,悄悄翻了个白眼,冷哼一声道:“不是说了,不许任何人来接船吗?金掌柜,你这是公然不把老夫的话,放在眼里呀!”
心里却在吐槽:你丫的,怎么不用黄金打造一副盔甲穿身上,老纸眼睛不好,这是要闪瞎老纸眼睛的节奏咩?
圆滚滚的金掌柜,马屁拍在马腿上了,顿时汗顺着堆满肥肉的脸颊,流了下来。金家六代单传,代代从商。虽说家产万贯,却处于“士农工商”的最底层。
当今圣上即位后颁布法令,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商户子女也能参加科举了。金掌柜大喜过望,就想着能给从小聪慧的儿子,请个最好的先生,希望他能摆脱商户的命运。
听说塘沽有个荣轩书院,是前朝有名的大儒一手创办的,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当今宰相就是他一手教出来的。金掌柜便带着儿子,不远千里北下塘沽,值得骄傲的是,儿子一下子就通过了书院的测试,正式成为书院的学生。
可坏就坏在,金掌柜心疼儿子背井离乡来求学,又是第一次离开家,生怕儿子受了委屈,便把儿子在书院里的宿舍,布置得金碧辉煌,什么都换成最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