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东边为其子“泅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芨(子思)墓。据传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
言论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现实意义】
孔子的名言非常多,古人谓之“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觉得老师只会给学生灌输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这值得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借鉴。
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孟子
——傲岸善辩的亚圣
人物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学派: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的发扬和继承者。
生平
孟子三岁时父亲逝世,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小时候的孟子天资过人却又十分贪玩,孟母痛心之下,用刀割断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教育不懂事的儿子就像残布断匹一样,荒废了学业。“孟子惧”,从此早晚勤学不息。
孟母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不畏辛苦,果断地三迁其居,造就了一代圣人。孟子故里原在邹县以北12公里一个名叫凫村的小村落里,其家在山林之中,邻近墓地。孟子看到人们出殡下葬,便喜欢模仿送葬筑埋的游戏,这在当时是对葬者的大不敬,孟母见状,决定迁舍于邹县城内西北区。这里是店商云集的地方,生性好模仿的孟子又顽皮地学起商人的叫卖、交易,孟母无奈之下,再次迁舍,搬至城南门的子思学宫旁。子思,即孔子之孙,孟子时,学宫主要由子思的门人执掌,这一次孟子模仿的只能是诗书礼乐了。孟母终于松下一口气,再没有迁居。
孟子在子思门人的影响下对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孟子初到齐国,齐王以有病为托辞,不亲自来咨询政事,而是派人召见他,孟子也以生病为理由推辞,不去朝见。第二日却去见东郭氏,故意表明自己其实并没有病。齐王派人来问病,孟仲子一面替他周旋,一面要求孟子不要回家,赶快去朝见,孟子仍然不去,坚持非礼之召则不往,表现出傲岸的个性。由于齐国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孟子“仁政”的思想得不到重视。孟子在齐大约住了有两年的时间,齐威王三十年(前327年)孟母去世,孟子离齐归葬。行丧三年后返齐,仍然难以施展政治抱负,只好离开齐国。临行前,齐威王赠金百镒,被孟子拒绝了。
孟子离开齐国后,听说宋国要实行仁政,便率领弟子前往宋国。在宋国,孟子以幼子学语为比喻,通过与宋臣戴不胜的谈话,强调了环境的重要影响和任贤使能的重要性,告诫戴不胜要多荐贤士。孟子劝宋大夫戴盈之实行什一之税,去关市之征。当戴盈之告诉他今年还办不到,预备先减轻一些,明年全实行时,孟子以攘邻之鸡为比喻,指责说:“如果这种行为不对,就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孟子在宋期间,滕国的世子即后来的滕文公曾两次拜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向滕文公讲述了许多关于仁政的道理。孟子看到宋国对实行仁政缺乏诚意,并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于是离开了宋国。
孟子离开宋国后,约在公元前323年回到家乡邹国。在留邹国时,他回答了关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