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第2/4 页)
只是拿出这点东西出来,这如意坊怕是还有后手。
正在这时,却有伙计在前台的柜子上放了一沓沓的报纸,随即又有一个牌子放进来,‘大明商报,免费领取。’
一开始,只是有少部分的商贾眼尖,尝试着去拿了一份,其他人见了,也纷纷去拿,其实大家未必想占这个便宜,只是觉得这如意坊过于神秘,总是想一探究竟。
去取报纸的人越来越多,嘉靖见了,也凑了一份趣,拿起报纸回到原座打开来看,上头和明报却不相同,自然看不到之乎者也的文章,开头的头版说的便是河南遭灾,粮价日涨三成的消息。
紧接着,还有物价的起伏的分析文章,说是生丝今年起伏较大,年初的时候,上等生丝才三两七钱,可到了现在,在蜀中、辽东等地,上等生丝已上涨到五两三钱,这两处生丝已是供不应求,只怕这样的涨跌会一直持续至年尾。
除此之外,副版处居然还有地图,描绘了几处走商的路线,哪一处可以登船,哪儿可以步行,地图下头,又标注了一行行的小字,说是夏日河运紧张,船价翻翻,又或者是某处大桥坍塌,有过往商旅滞留。
这些讯息不由让嘉靖心里猜测,单单凭着如意坊,是不可能搜集到如此多信息的,这世上能办成此事的也只有厂卫,想来徐谦是借助了厂卫的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徐昌本就是锦衣卫百户,要弄这等看上去琐碎却又干系不大的消息其实并不太难。
他眯着眼,侧耳倾听其他商贾的评论。
结果对于这商报,坐在一侧的商贾先是啧啧称奇,随即便是大大感叹:“这商报若是早一些出,便是一两银子一份,老夫也非买不可,诸位看看,我前些时日听到辽东那边来的人说丝价已经确实高涨,已经到了四两九钱银子,不过道听途说的消息毕竟不可靠,他们从辽东一路过来,沿途耽搁至少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现在辽东的丝价就已经涨到这个地步了,就冲这个消息,不知多少商贾要运丝去辽东呢。”
“还有这行商的路线,老夫来的时候,走的就是天津卫这一路,当时并不知那儿的大桥坍塌,结果白白多绕了几百里路,哎,几百里路至少耽搁七八天功夫,沿途的开销却也是不小。”
商贾们骤然激动起来,或许这一个个的文字对于其他人来说并不重要,大桥坍塌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辽东丝价暴涨更和他们无关,还有河南遭灾之类,那本都是官府关注的事,可是对于商贾们来说,这些消息可都是钱,只是一张纸片儿,若是运用得好,不知能省多少功夫,甚至得来多少商机。
“这报纸竟是免费?真是稀罕,换做是老夫,便是标价三两银子卖出去,怕也有的是人买,这如意坊的人还真是大手笔。”
“是啊,是啊,这如意坊的主人出手不凡,定然不是简单人物。”
“是了,快看这儿,这儿为何是空白的。”
有心人发现,在末版的一处地方竟是空白一片,随即,大家被下头的一行小字吸引,上头写着:“若有大笔买卖挂牌于如意坊者,则商报为其广而告之。”
这意思就是,如果有人要大量出货,出货量巨大,如意坊不只是在这儿挂牌,而且还会将信息放在商报里头。
可以想见,这种不取一文的商报必定会风靡天下,只要你是大商贾,还怕你的货物找不到出售的渠道?同时,如意坊这条信息也显露出了他们的实力和决心,告诉大家,无论是多大的货,无论价值如何巨大,只要是在如意坊登记,他们就有办法为你推销。
只看到这条消息,商贾们对如意坊的信用又增加了几分。
不怕官府,背景深厚,又推出种种服务,能够搜罗天下各地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都是分文不取,商贾走南闯北,多少都有一点儿眼力劲儿,自然知道这如意坊必定是做长久生意的,绝不可能会贪图你那么点货物而损失自己的信用。
做生意讲的就是一个信字,尤其是大买卖,更是信用为先,只有人家相信了你,这生意才能长久。
嘉靖心里不由苦笑,心里忍不住地想:“看这些商贾的反应,单单这份报纸,又对商贾们多了几分吸引力,哎……这个徐谦,肚子里到底还有多少主意?这些东西,朕真是闻所未闻,连想都不敢去想。”
正在商贾们议论纷纷之际,显然好戏还在后头。
几个伙计又是拿了一叠叠的簿子来,随即有人站在柜台之后,又在柜上挂了一个牌子:‘人才征募’。
嘉靖这一次的好奇心已经勾到了极限,放下报纸,跟着人流一起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