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频繁,最长一次停电4个月。居民无法聊生,纷纷外逃。 日军开始限制人口外流,后无法解决供应,强迫驱赶居民出港。另外,抓 “抗日分子”与诱骗华工,押运到日本及日本占领区做苦役。 日军在香港设立慰安所500余间,除日本、韩国、中国内地的妇女外, 还有不少香港妇女遭日军蹂躏。 日军在香港实行军用票制,规定2港元兑换军用票1元。不到1年又宣布 4港元兑换军用票1元。到1943年6月30日,日军宣布一律停用港币,使用军 用票。居民所拥有的港币,结果变成一把废纸。日军借军用票搜刮了香港 大量财富,居民深受其害。 二战时,澳门偏安一隅,外逃的港民多去澳门。在外逃港民抗议日军 暴行的集会上,一位志士说:“英国人做海盗占领香港,但治理香港还颇有 绅士风度。而日本人,从占领到治理,彻头彻尾就是强盗!”在日治的3年 多时间,香港沦为人间地狱,人口从战前的160万人,锐减到60万人。 香港早期的陆地交通工具,首推轿子。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香港只 有婉蜒起伏的山径,除了轿子,什么交通工具都无法通行。其后港府开山 修马路,也只是沿海的一条皇后大道。 1843年,英人从马尼拉运来马匹马车,往返于中环与铜锣湾。马车的 线路有限,且价格昂贵,仍是中国的古老轿子大行其道。 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香港出现黄包车 (港人多叫其为车仔),黄包车 较马车灵活,价钱又低,很快在香港流行开来。到1896年,登记挂牌的黄 包车为585辆。 现代化公共交通工具——山顶缆车与有轨电车,分别出现在上世纪末 和本世纪初。缆车公司与电车公司均由洋人经营。这两种交通工具有个最 大的缺憾,就是必须行走于固定线路。 火车较电车稍晚几年出现,线路也是固定的,由南九龙油麻地总站过 罗湖桥通往广州。火车用于远程运输,不作为市区交通工具。 真正使市区交通发生质的变化的,是汽车的出现。不过这种变化较漫 长,最初的汽车是奢侈品。
… 页面 112…
香港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909年,车主是富裕的英国医生罗保。这种老 爷车的外形古怪,其实是当时马车的变种,只不过配有动力装置而已。车 速为10英里,比马车稍快点。罗保驶车去跑马地兜风,围观者人山人海, 仿佛争睹赛马。罗保大出风头,神气活现。 汽车大约用了3个月就坏了。罗保请马匹将汽车拉回私邸。罗保狼狈不 堪,当时香港无人会修汽车,汽车便放在私家花园供人观赏。很多人断言, 这种昂贵的时髦玩意,成不了气候。 1911年,港督卢押的座车从英国运抵香港,司机与修车师同时到达, 这是香港的第二辆汽车,这辆车比罗保的更高级,性能更好。到次年,香 港的汽车猛增到12辆。车主多为洋人,唯有一辆归华人所有——太白楼主 李宝龙。 1913年,香港开始出现货车和公共客车,车主是清一色的洋商。其后, 汽车货运业与客运业蓬勃发展,基本是洋商一统天下。那时,连众多的华 人都说这样的话:“这种洋车只能由洋人来包揽,我们华人只配经营轿子与 车仔(黄包车)。” 中华巴士 中华汽车公司又名中华巴士公司。中华已士公司的创始人是颜成坤与 黄旺财。 颜氏、黄氏都是从事交通运输业的,颜氏是从事陆地交通,开办颜氏 轿行:黄氏则跑海上运输,有一间黄记船务。 颜成坤父亲是香港最早一批轿行业主。那时的轿子分私轿与公轿两种。 私轿自然是大户人家的专轿,轿夫穿主人家的号衣,一路奔走,一路吆喝, 煞是威风。公轿是专门载客的、分简易与豪华两种,什么价钱坐什么轿。 那时的洋人,也都喜欢坐豪华轿,坐轿的感觉迥异于乘马车,下面有4个壮 汉扛着,人上人的感觉袖然而升。况且,马车去不了的地方,轿子都能畅 通无阻。 轿行传至颜成坤手中已有相当的规模。颜氏轿行又是轿行中的特殊行 业,它只做租轿生意。租轿者,一是置不起轿子的贫穷华工;二是办大事 的有钱华人,多时要祖百分顶。每日清晨,轿行外有许多穷人守在那儿, 租轿的管家租好轿子,随时可配齐轿夫。轿夫穿轿行的号衣,办事时,百 余顶轿子排成长龙,浩浩荡荡,蔚为大观。 颜成坤随父亲打理轿行生意时,正是汽车蓬勃发展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