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为了天下百姓就领了堂弟的深情厚谊吧。
这曹洪步战的工夫还是相当了得,一把大砍刀舞得水泼不进,远拨箭矢,近挡刀矛,上斩人头,下砍马腿,西凉士兵竟近不得曹操一丈以内,这绝对是一人玩命,万夫莫挡。
终于且战且退,杀出重围,回头看,七千人马残存寥寥,最痛心的是,那个初任都尉带兵的孝廉卫兹竟也伤命于乱军之中,不由曹操痛彻心扉,悔恨交加。
以后怎么办?呕心沥血聚拢的一点家底转眼化为乌有,还把投资者给搭进去了,血的教训啊!万幸兄弟子侄诸将性命尚在,咱曹操是那一蹶不振的人么?从头再做起,权当交学费,只有信心存,前途未可测,回老家,再招兵去。
不过走之前不能便宜了那几个拥兵观望的大佬,先回酸枣,骂他们个狗血喷头再说!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48)
不得不先简单介绍一下孙坚这个人,因为他毕竟据有将来三国之一吴国的太祖位置,也可以说,孙坚就是吴国的国父,是孙坚创下了吴国的家底。
孙坚是吴郡富春人,打小就有勇有谋,我们在十七岁时大概还坐在高中教室里听老师训话吧?可人家孙坚十七岁时就已经当上了吴郡司马。
据《三国志》记载,熹平元年,年仅17岁的孙坚和他父亲孙钟乘客船办事,到钱塘时,碰到当地著名的海贼胡玉领着一帮弟兄在岸边分赃,孙坚见状,独自一人操刀上岸,对着众贼人指东划西,好像在指挥人马,胡玉等以为是官军来了,怕寡不敌众,弃财而逃,孙坚不依不饶,竟然还追上去砍了一个。
于是,名声大振,被吴郡太守看中,立即破格任命为代理郡尉,做了富春县的县吏。当年就被提拔正式做了吴郡司马,也就是郡尉,相当于现在一个市级公安局长。十七岁还是未成年人啊,厉害吧?
厉害的还在后面呢,还是熹平元年,在会稽称了好几年越王的许昌,继任新“家督”,他显然不满足越王的称号,改称阳明皇帝,在老巢句章(就是现在的余姚)起兵造反,并且有了不小的声势,聚集有上万人。
身为邻郡司马的孙坚闲不住了,招募了千把人吴郡“精勇”,与扬州的官军、会稽的官军一起投入了平乱之战,青年孙坚立了大功,阳明皇帝许昌的造反被轻松镇压。
得胜而回的孙坚虽然受到了扬州刺史臧旻的表彰,可是并没有升官,而且还被调出了吴郡,甚至调出了扬州。原因呢?估计与他强娶了一个老婆有关:吴郡的吴家是个著名的豪强,上下关系相当硬,家中养了个女儿吴氏长得极美,是人人见了都会有想法的那个级别。孙坚也对这位美人有了想法,非要娶了做老婆不可,可是吴家偏偏对这个少年发迹的郡尉瞧不上,拒绝了孙家的提亲。
孙坚在渔色方面绝对不亚于曹操,只要看中的女人还没有搞不上手的,这点本事与他的勇武相比有得一拼。于是便趁这次平叛任前线司令官之际来了个霸王硬上弓,武力娶亲,品尝了吴郡“超女”吴氏。
至于吴氏后来因祸得福做上了东吴国母的位子,那是后话,现在的吴家可感到在地面上丢了大人,面对腰里别了枪的丘八又惹不起,就没少在上头拍孙坚的黑砖,使孙坚得了美人,耽误了仕途。
孙坚被调出扬州后,最早担任的是徐州广陵郡盐渎县县丞(相当于常务副县长,就是现在的江苏盐城,)几年后,又被调到下邳国担任盱眙丞,最后,又被调为下邳丞。基本上是平级调动,升官的路走得不太顺。
可是,他在故乡的弟兄们(其实就是当地的小混混,他们中的主力就是前文所说的吴郡“精勇”)大部分都跟了过来,这些人日后成了孙坚赖以起家的基本力量。应该说,被调离扬州吴郡之后,孙坚的地方政治力量被严重削弱,可是,他的军事力量仍然被保存了下来。
还是造反的黄巾军成全了孙坚,其实后来三国的太祖、先主们都是跟着张角发起来的。
黄巾起义爆发,衰弱的东汉王朝的政府军显然已经无法对此加以控制,于是原本就已经很强大的地方军终于堂堂正正地站在了二世纪末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
当时征讨黄巾的政府军主力由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隽率领,因为政府军实力实在太弱,所以不得不从地方上筹军。身为下邳丞的孙坚被朱隽征为佐军司马参战。
孙坚早就对县丞这个小官不耐烦了,这下真是有了时局造英雄的感觉,当然是大喜望外,踊跃参战。
有了剿灭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