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部分(第2/4 页)
,已经没有任何一点稍大的势力,能够和张士诚抗衡了。
要说有的话,那就也有一个,小明王韩林儿。
虽然刘福通没了,但是由于鞑子开始闹内讧,所以,小明王这个命大的皇帝,一直活到了现在,不过,他的势力,已经急剧地收缩了。
没有几处县城,也没有多少军队,韩林儿本质上只是个文弱的普通百姓而已,是刘福通将韩林儿扶上了位,刘福通一走,韩林儿就彻底孤掌难鸣。
而现在,更是穷途末路,鞑子都被常遇春给杀了个干净。
常遇春会放过自己吗?韩林儿虽然幼稚,却也知道,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
韩林儿也不笨,他知道,自己想要活下去,只有一个办法:隐姓埋名,变成普通的老百姓。
于是,在一个深夜里,韩林儿和自己的母亲,带着金银,离开了自己的龙椅,离开了那个简陋的王宫,也不知所踪了。
他猜得没错,就在他走后不到十天,常遇春派出的军队,就已经到了他的根据地,那些还留着的大臣之类的人,全部都被常遇春带走了。
常遇春知道,虽然大哥对自己杀降非常不满,但是,有些事情,是他必须要替大哥做的,比如,将这个根本就不起眼的政权干掉。而那些大臣,就交给大哥去处理了,他可不想再沾点什么东西。
回到大都之后,常遇春派人,向南方的政权禀报了自己的一切行动。
得知北方已平,张阳顿时万分高兴,鞑子被这么轻易地就灭掉,那么,自己的这个华夏帝国,就真正地立在了中华大地上,放眼望去,没有一个势力,可以和他抗衡,他已经是这里当之无愧的皇帝。
张阳立刻开始筹划着迁都的事情。
在张阳的心里,北方是最重要的,虽然江南好,但是,北方才是建都的正确选择,他一定可以把大都建设成后世的的北京!
谁知,他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刘伯温等人的一致反对。
江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这里的粮食非常充足,根本不像北方这样会随时有饥饿的危险,而且,大都随时都会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那里建都,根本不如南方好。
张阳却一直坚持,必须迁都到大都去!而且,将大都改名叫做北京!
张阳知道手下人的意思,但是,这更加坚定了他迁都的决心。
正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江南地区不错,古语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是繁华之地,也是让人最容易沉迷之地。
那么,恐怕到了他的下一代,就会纸醉金迷在此处,国家陷于安乐,绝对是不合适的。
而北方,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古代中原,黄河流域,并不属于北,而是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后来到了汉朝以后,魏晋以后,五胡乱华,才第一次被迫迁首都到江南。
当时方位的中央,就是黄河流域中游平原。五胡乱华以后,经济的中心开始往东、往南迁移,但是中原还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后来隋唐,中心又在中原一带。而由于黄河的屡次决堤,所以,要是真建立在黄河边上,并不合适。
而大都,绝对是个不错的地方,这里向东,就是渤海湾,水运方便,而且有两个半岛的拱卫,只要牢牢守着,就不会怕有强大的海军来侵略。
而南方沿海,虽然发达,但是,战略纵深太浅,张峰知道,以后会是海洋的时代,所以他一直在建造强大的舰队。同样,他也需要一个强大的海防。
当然,这个理由,目前还不能拿出来。
东北有木材,有铁矿,山西有煤矿,而北京,是距离非常合适的地方,利用这些资源,尽快建立起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才是张峰最大的心愿。
打跑鞑子,结束中国四等人的社会,只是最初等的阶段,将中国改造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让世界各地都插满了华夏帝国的旗帜,这才对得起他这个穿越过来的人的身份!
在张阳的一再坚持下,各位官员才不得不收拾行囊,准备北迁。
张阳猜得不错,虽然他的官员还比较清廉,但是,来到了杭州平江这些大城市之后,他们习惯了这里的繁华,开始不想再去过那种艰苦的生活了,这是一个不良的信号。
一旦开始习惯这种生活,那么在以后,就会慢慢地蜕化变质。
三月份的时候,渤海早已解冻,张阳让部分官员走漕运北上,他则是做水军的战船,从海上到塘沽,再去大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