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3/4 页)
节重组后那精妙的分析和罪犯画像,这原本应该会给他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但恰恰相反,却成为了他的弱势,成为了引发他身负悲剧命运的引子。
而作为隐匿得犹如盲点物品的凶手,他所犯下的错误或性格上的不足,却一度成为了方木以及众多读者最为头痛的部分,这也势必将之推升到了一个强势的地位。
而这一切的起因,却仅仅是因为人类那最原始的人性——示强与嫉妒。
自然界的雄性哺乳动物每每喜欢在雌性和其余同伴面前炫耀自己的爪牙、毛发和体格,以赢得配偶、领地和生存的特权。在此间必定会有争斗,而落败者只要一息尚存便会卷土重来,不死不休。
这也许便是最原始的示强与嫉妒。
人类保存了这些动物性的本能,美化、提升并丰富了它们,随之而来的却是更为严重的后果。方木如是,凶手亦如是。
在看完全本后的很久一段时间,我没有再和雷米谈起有关《心理罪》的任何问题,平日里依旧和他如常地交谈聊天。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我在逃避那两种原始人性。
如果你自诩推理高手,如果你自认深谙人性,如果你不能把持情绪,那么请郑重考虑是否该阅读《心理罪》。
对于人类的原始人性而言,这是一个善意的建议。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索多玛城
文/潼x2=Rua比特
推理小说之类,除开阿加莎、柯南道尔、横沟正史、江户川乱步等名家的作品,在近年来看过的推理类小说中,有两个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一是清凉院流水的《密室物语》系列,另一个便是新人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前者不必多说,获得96年的梅菲斯特奖,并在广大读者间掀起一阵好评。后者,相信看过的人不多,我有幸看完,忽然有个念头:《心理罪》是不是会造就另一个作家?而不是作者。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过着平静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周围的一切开始悄悄的发生变化。校园里相继有人毙命,是意外?还是诅咒?更可怕的是,当他发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冲着他而来,他将如何与幕后的凶手周旋,阻止罪恶的蔓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雷米却用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缜密的推理分析将我们带到主人公方木的世界,让我们一旦进入这个世界,便不舍得停下脚步,而是要一直跟着方木走下去。
或许这类故事被讲述得不在少数。只是《心理罪》更为突出了其主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索多玛城。众所周知,索多玛,欲望之城,罪恶之城。之所以罪恶,在于到处充斥着欲望,所以上帝才要将它毁灭。《荀子·正名》曾说:欲者,情之应也。我们每个人心中,总有或多或少的欲望的种子。有的人永远不让它发芽,有的人却忍不住将它播种,然后开出美丽却又致命的罂粟花。那样多可怕。
欲令智昏。
关于小说情节,不可过多透露。但是绝对是一个值得看的好故事。
雷米造就了《心理罪》,也希望《心理罪》能将雷米造就成一个作家。
谁能甘愿钻进推理“圈套”?
文/泽若@死猫死zero
自看过福尔摩斯全集以来,在起点天涯看过不少悬疑推理的文,而当初并没有注意到雷米这个名字。印象中的网文推理,或是刻意吓唬读者,或是一味讲鬼怪,总觉得少一点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其实我还特别喜欢看鬼鬼怪怪的文,这大概跟喜欢奇幻小说多少有点关系——原创文学作品中还是少有能和已改编的影视剧本媲美的。为此文友没少鄙视我:你娃娃要求太高了噻!
然则悬疑推理,无论为文还是影视作品,缺少了合理的线索网,缺少了抓人的悬念,便是失了悬疑推理的根本。要像柯南·道尔,要像阿加莎·克里斯蒂,让读者翻阅一本小说的时候,纸上的文字应当能够从16开或32开的书本里跳起来,在你的眼前构建出一副副布景、一个个角色、一条条线索、一次次追逐和擦肩而过,在两个巴掌大小的舞台上编织出一环一环的圈套,让读者观众心甘情愿地往里面一头钻进去。当在推理小说里一口气灌饱了之后,合上书本,这样的阅读快感才会让我大呼“过瘾”。单有几句怪力乱神的解释,总是难得在脑海里驻留很久的。
而《心理罪》就是一本让人心甘情愿钻进推理“圈套”的悬疑推理小说。其实严格说来,同样具有推理要素的电视剧《24小时》之类虽有着足够引起观看欲望的悬念,却偏“悬疑动作片”;电影《异度空间》——好吧它该算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