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鲁迅出场了。2 月21 日,《京报副刊》登出了鲁迅选的书目。在“青年必读书”栏目中,鲁迅出乎意料地交出了第一份“白卷”,却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在附注里,则写上一大段话:但我要趁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但除了印度——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中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读书之争(4)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呢。
鲁迅对孙伏园情同手足,关爱有加,他仍像支持《晨报副刊》一样支持孙伏园编《京报副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京报》经济状况差,有时连稿费都没有,但鲁迅却不在意这一些,为孙伏园出点子出主意,写文章给稿子。在发表这份书目之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鲁迅已经在《京报副刊》连续发表了《咬文嚼字(一)》、《咬嚼之余》、《咬嚼未始“乏味”》、《咬文嚼字(二)》等四篇文章,可见鲁迅对孙伏园感情之深,支持之大。
鲁迅的书目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他一贯“极端的深刻”的个性和风格。这样的书目必然引起巨大的争议,但此刻却仍然风平浪静。
书目继续登下去,有谭仲逵选的;有林语堂选的,分国学必读书,新学必读书,连登两天,这是唯一的例外;有沈兼士选的;还有易寅村选的。
2 月27 日,《京报副刊》刊登了第十五位“名流学者”的书目,这就是张竞生选的。张竞生的书目是:《建国方略》(孙中山著)、《红楼梦》、《桃花扇》、《美的人生观》(张竞生著)(夸口夸口,玩笑玩笑!),以下六书为译本,能读原文更好:《科学大纲》(丹森著)、《创化论》(柏格森著)、《结婚的爱》(斯妥布士著)、《相对论浅说》(爱斯坦著)、《社会问题详解》(共学社出版)、《互助论》(克鲁泡特金著)。
张竞生是最后一个单独刊发书目的学者。为节省篇幅起见,编者孙伏园听从读者的劝告,将2 月底以前收到的必读书,在2 月28日《京报副刊》一次性刊发。此后收到的,仍以时间先后为序,随到随发,直到4 月9 日才全部刊登完毕。这里边有黎锦晖、俞平伯、顾颉刚、徐旭生、周建人、张东荪、马夷初、许寿裳等著名学者,有政界要人汪精卫、邵元冲,还有太虚和尚。当然,更多的是一般的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员。
“青年爱读书”的选票也于1925 年3 月在《京报副刊总目录?“青年爱读书特刊”》全部刊发,编者对“爱读书”的来票作了统计,把得十票以上的书目整理后一并刊登,共计六十二部。得票最多的是《红楼梦》,得一百八十三票;而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论语》竟然榜上无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过“五四”新文化打倒孔家店运动洗礼后,一般读者的普遍心态。
孙伏园精心策划的这次《京报副刊》二大征求,在忐忑不安中精彩谢幕,成为轰动学界的一大盛事。征集工作虽然结束,但激烈的论战却刚刚开锣。
比较张竞生与鲁迅、胡适之等人的书目,是一件饶有意味的事情。张竞生所选的十部书中,有中国书四部,外国书六部。其中四部中国书两部是古代作品,均为一般读者所选“爱读书”十票以上;两部现代著作,首选的《建国方略》,是孙中山的重要作品,张竞生曾作过深入研究,还曾在《新民国》杂志发表研究文章《建国方略评注》,足见张竞生对孙中山的学说服膺之深。“必读书”书目刊出后半个月,孙中山就于1925 年3 月12 日在北京病逝,张竞生没想到竟然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纪念孙中山。另一本就是张竞生自己的著作《美的人生观》,虽然注明是夸口与玩笑,但该作确有可观之处,北京一位署名“”的学生还把它选为“青年爱读书”
四、读书之争(5)
的书目之一。另外六部外国著作,都是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的名著,而且代表世界最前沿的学术成就。张竞生的书目体现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科学,而又兼顾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主成果的成熟的选家眼光,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
胡适的书目有不少可议之处,受到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