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回)。
(九) 巧姐的年龄,忽大忽小(第八十四、八十八、九十二、一百零一、一百一十七回)。俞平伯说:“这也是在全四十回中,高作最奇谬的一段文字,不但在情理之外,且几乎在想象之外。试看他的论证:
第八十四回:“*抱着巧姐儿,用桃红绫子小绵被儿裹着,脸皮发青,眉梢鼻翅微有动意。”这是婴儿将抽筋的光景,此时巧姐至多不过两三岁。
第八十八回:“那巧姐儿在凤姐身边学舌,见了贾芸,便哑的一声哭了。”这也是两三岁的光景。
第九十二回:“巧姐跟着李妈认了几年字,已有三千多字,且念了一本《孝女经》,又上了《列女传》。宝玉对她讲说,引了许多古人,如文王后妃,姜后,无盐,曹大家,班婕妤,蔡文姬。。。。等。”这时巧姐至少有七八岁,但离八十八回只有四回,已经过了四五年了,似乎太快了。这一段的荒谬之处还在于,宝玉从来不肯作这类迂谈的,在这儿却平空讲了这么多他最瞧不起的人,完全是一副凡夫俗子的腔调,让人不可思议。
第一百零一回:“巧姐儿哭了,李妈很命的拍了几下,向孩子身上拧了一把。那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了。”此时离第九十二回已过去了九回,巧姐又似乎变成了挨了打不会说话只会哭的婴儿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节 谁续狗尾
第五节 谁续狗尾?
高鄂的妻兄张问陶《船山诗草》中一首《赠高兰墅同年》诗的注里有一句话:“《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这个兰墅,正是高鄂的字。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个“补”字。程伟元、高鄂在程乙本序中说:“书中后四十回第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这样说,在程高补书之前,已经存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程高二人只是做了“细加厘剔,截长补短”的工作,虽然不免增删取舍,但他们还是尽量保存其本来面目,“未改臆改”。
据高鄂的序言所述,他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春天接受程伟元的邀请的,在当年的冬至后五日就完成了,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从这一情况来看,高鄂是在一个稿子的基础上整理加工的说法是可信的。但是,这个稿子是不是曹雪芹的稿子,到底是谁所补,已经不得而知了。
俞平伯的学生和助手王佩璋说:“我认为后四十回绝大部分都不是高鄂作的。所以不能因为高鄂之中举人、进士,做御史而菲薄整个后四十回;但后四十回买来的稿子很乱,经过高鄂整理的,在这整理的过程中,他可能加进去了一些东西。……与他的功名利禄思想相称的。这些东西与买来的稿子混在一起,给红楼梦后四十回带来了芜累。我颇疑宝玉中举,贾家复兴的一些文字是高鄂后加的,因为从第九十六回至一百十七回并没写宝玉上学,也没有暗示宝玉中举的文字,而这一段正是宝黛的悲剧,宁荣破败的一连串事变的紧张场面。
王佩璋通过程甲本、程乙本的对比还得出了一个结论,高鄂对后四十回很多地方都没有弄懂。如果后四十回都是他写的话,就一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举了几个例子。其一是第九十回“宝蟾送酒”情节中的一句话。程甲本是:
宝蟾方才要走,又到门口向外看看,回过头来向薛蟾一笑。
这里“薛蟾”应该是薛蝌。但到了程乙本里,却改成了“宝蟾”,将意思弄反了,成了薛蝌*宝蟾了。
第二个例子。第一0一回,凤姐在大观园里见鬼后回到家里,程甲本是:
贾琏已回来了,只见他脸上神色更变,不似往常。
到了程乙本这句话被改为:
贾琏已回来,凤姐见他脸上神色更变,不似往常。
成了贾琏见鬼了。
至于后四十回的续书者是否看到了曹雪芹的几十回后的某些残稿,而依据这些材料续写的,我想,这可能是有的。后四十回使红楼梦的人物和故事发展得很合理自然(宝玉中举、贾家复兴除外),可能是有依据的。”“后四十回的绝大部分,如宝黛悲剧、宁府破败都不是高鄂续的,而是程伟元买来的别人的续作;但宝玉中举、贾家复兴可能是高鄂加进去的。所以不能混为一谈,应该分别视之,宝玉中举是不好的,但不能因批判宝玉中举同时也否定了宝黛悲剧。”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新发现的材料表明,程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