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页)
冯玉祥认为淞沪之战必须坚持打下去,即使遭受重大牺牲也再所不借。¨……我官兵抗日之气不可泄,民众抗日之气不可泄,日本增兵十万,我增兵一百万,矮寇还敢小觑我堂堂中华么?……退一步说,如果局部战场失利,我尚可以依托国防工事再战,那时我四万万国民抗日仇恨己经如火山爆发,何愁没有兵源再组建一两百个师?!〃冯将军一谈到打仗总是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何应钦则反对投入重兵与敌决战。¨……淤沪弹丸之地,我地面优势兵力难以施展,敌人却可以依仗其海、空炮火和机动优势陷我于重围之中,这岂不是以敌之长,击己之短?……更重要的是,进攻的时机己经丧失,我军可适当投入兵力阻敌深入,伺机转入二线作战。〃何应钦的发言代表了总参谋部对战局的设想。〃……何总长的话言之有理!〃人称〃小诸葛〃的桂系将领,新近上任的副总参谋长白崇禧站出来文持何应钦,〃我军一日与敌胶着,恐怕很难撤出,外围部队也难以形成坚固的防线……如果再发生上次沪战日军侧翼登陆事件,后果将不堪设想。〃作战会议开了一天没有结果。
蒋介石从来都很看重参谋部的意见,他当然知道在他的国防部参谋部中确有一批头脑敏锐有眼光有见识的战略家军事家,这些人的军事才华往往帮助他形成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但是军人毕竟是军人,他们对时局的见解大多局限在战争本身,而不能跳出战争去理解战争,尤其是像白崇之禧这样优秀的战略家都不能免俗,这不禁使他微微感到有些失望。相反,尽管委员长非常不喜欢吹毛求疵的冯玉祥,但是刚才他这位拜把兄弟的主张却不能不说颇有几分见地;局部受损事小,全局受影响才是大事。何况中国有的是人,不在乎消耗几个师几十个师的兵员。
问题的关键在于:上海战事要打到何种程度才能促使西方列强出面干预?西方列强是日本人的克星,对此蒋介石丝毫不怀疑,只要英美态度强硬日本人一定会屈服。可是英美究竟会不会如中国人预期的那样出兵干预呢?……蒋介石回到官邸仍心事重重举棋不定。晚上,外交部长王宠惠陪同苏联大使鲍格莫洛大来见委员长。
“……友好的苏联政府和人民始终关注正义的中国人民和军队所进行的反侵略战争。〃苏联大便是个高个子,他表情严肃旗帜鲜明地站在受侵略国一方,〃我奉命代表斯大林元帅转告尊敬的委员长阁下:苏联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从物质和精神上支持中国人民,我国希望尽快同贵国签定《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实施条约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委员长对来自社会主义苏联的支持表示感谢,当场答应同 苏联签定友好条约。
不料斯大林的使者刚刚离去,德国大使陶德星又登门求见,
〃……我国元首一直很重视德中友好关系,不希望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被人利用。〃陶德曼是个中国通,他担任驻华大使已有六年,谙熟亚洲政治,是德国驻亚洲的首席外交官。〃元首派我转告委员长,德国愿意出面劝说日本停止进攻中国,日中恢复友好以对付共同敌人──俄国共产主义。〃德、日是军事盟友,两国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在柏林签定〃日德防共协定〃,后来德、意、日三国又结为军事轴心国。现在德国主动提出居中调停,委员长当然有理由对这个欧洲大国的介入感到高兴。
〃……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会屈从于武力侵略,但是我们更愿意争取和平,战争对日中两国都没有好处。〃委员长重申外交原则之后仍然不忘记对德国元首表示感谢,〃……请大使先生转告贵国元首,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友好的德国人民的伟大友谊。〃送走德国人,委员长留下外交部长和幕僚研究到半夜。很明显,苏俄和德国人的主动介入都出自他们各自的利益考虑:苏联人支持中国打下去就能在亚洲拖住日本人,解除远东地区的后顾之优,而对东欧虎视眈眈的德国元首却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出现。不管怎么说,大国争相介入是个好兆头,委员长觉得德国人出面之后,英美各国似乎再没有理由不站出来干预。〃……娘希匹!这些帝国主义,反正都拿中国做交易!〃委员长在屋子里走动两圈,暂时拿不准事态发展,只好在心里恨恨地骂道。可是骂归骂,好处还是不肯放弃的,委员长天生是个实用主义者,不在乎信仰观点的区别。八月二十一日,中国外长和苏联大使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南宗签定《互不侵犯条约》,苏方同时向中国提供第一笔五千万美元贷款。九月初,中国军事代表团抵达莫斯科,用苏方贷软购买第一批苏制武器。计有飞机三百五十架,火炮丁百三十余门,坦克八十辆,高射炮若干,等等。
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