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明史》小说(第1/3 页)
朝鲜在史书中凭空臆造,满清殖民者更在史书中胡说八道。
八旗铁骑在野战中败给装备低劣数量不多的东江镇游击队,满洲狗认为那是奇耻大辱,皇太极下令不准将之记录在史书中。
满清编撰的《明史》中根本就没有“丁卯之役”。唯有明朝文人自己编写的史册中才有记录。
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保留有自己的传统:中原新王朝必须给旧王朝编写史书。
新朝初建,久经战乱,国家贫苦,文人缺乏,这些都不是问题,那怕克服千难万难也要立即动手撰写史册。按照中原传统,只有史册发布才能在历史上坐实旧朝灭亡新朝建立,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主持者性格取向,加上国家支持力度,编写前朝史书通常快则两年,慢则五六年,极少有超过十年的。
金朝,元朝因为是蛮人帝国,不注重历史,所撰史书就因为过于粗疏为后人诟病。
人家写的虽然简单,起码没有弄虚作假。
满清在史书中胡言乱语瞎说八道视作家常便饭,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严谨性。区区一本明史他们用80年时间进行创作,皇上看一遍他们就删改一遍,一直改到乾隆帝方才订稿。撰写明史所运用的人力、物力、时间,就是千万字的架空小说也写出几千本。这么长的时间满清得编多少瞎话?隐瞒多少真相?我这个没有细读过《明史》的人就知道几处彻头彻尾的大错误。
一处是毛文龙的战功,整部明史都在轻描淡写,简直是一笔带过。
《明史》中的毛文龙每年只献上十几个人头一两个俘虏。那么皮岛的实力肯定非常弱小,可以说是聊胜于无。如此微弱的势力,高傲无比的袁崇焕根本看不到眼里,更加不会为鸠占鹊巢去勾陷罪名冤杀毛文龙。
《明史》中有毛文龙拿出数万精壮在朝廷高官面前阅兵索饷的记录。
高官回去报告皇上说那些人衣裳褴褛器械破烂,多是辽民而非辽兵,不宜多给军饷。他只是说皮岛穷困潦倒装备低劣,其它的只字不提,尤其没有说那些士兵战斗力如何,战斗精神如何。显然那官员使用文人们最喜欢使用的春秋笔法:揪住事物的一个点大肆宣扬达到以点盖面的目的,使听众读者完全按照他想法思考,就算被人拆穿他说的依旧是事实。
那也间接证明皮岛有数量庞大的军队。
毛文龙死后,皮岛的战将几经辗转先后投降满洲,不论是攻打关宁锦,还是扫荡农民军,都是势如破竹。清朝建立后四个汉族王爷中有三个是毛文龙义子,皮岛兵将的厉害可想而知。那么厉害的军队怎么可能只有那么一点点战绩。若真是如此,皇太极也不用哀叹:“毛文龙在,吾不敢远出,否则家中妇孺不保。”
第二个谎言是张献忠屠尽四川人口。
明末混战之前的四川人口过千万,满洲平定四川后千不存一,不得不湖广填四川,足足填一个多世纪。
屠杀千万人口的罪行需要有人背,一度攻占四川的张献忠成为不二人选。于是汉奸文人竞相登场着书立说,活龙活现的描写张献忠丧心病狂的屠杀行径,说他杀人六万万。甚至将张献忠的诗:“天生万物养于人,人无一物回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删改为:“天生万物养于人,人无一物回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将慈悲自醒之意变成毫无人性的杀戮荼毒,足见满清所着《明史》谎话连篇。
他们再多的谎话也无法解答为什么张献忠死后十三年满清才打下重庆。既然四川人已经被张献忠杀尽,那这十三年里满洲兵是在和鬼打,还是满洲兵不认识路,历经十三年才找到重庆。
第三个是建文帝朱允文是否烧死在皇宫里。
明朝原始史册有大量的记录表明建文帝朱允文在明成祖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放火烧毁皇宫趁乱逃出南京城销声匿迹。
满清殖民者在编写《明史》时一口咬定朱允文自焚身亡。原因何在?因为朱三太子。
朱慈焕(1633年-1708年),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第五子,崇祯六年(1633年)出生,母田贵妃,因为二哥早夭,与四哥同岁,人们习惯称他为朱三太子。
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朱慈焕在逃难途中遗失象征身份的金牌玉堞,城破后成为大顺国俘虏,李自成在一片石大败与吴三桂和八旗兵后一路南逃。
朱三太子在一个毛姓军官保护下逃出大顺军,之后隐姓埋名颠沛流离,以教书为生,对自己的身世守口如瓶。
因为他所有的兄弟都在众目睽睽下死去,他就成为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