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面并购,事后,可能从事“拆解分割出售”,或者进行“某些特殊任务”等。
例如,某国进军俄罗斯国营AT通讯企业,表面上是因为国营AT通讯企业长期巨额亏损,俄罗斯政府不堪负荷,因此开放外资增资,希望借此改善弊病重重的国营AT通讯公司,其中,红石集团扮演私募基金整顿者的角色,但真正内幕,却是某国家想要控制俄罗斯通讯 ,进而达到监控目的。试想,掌控俄罗斯的通讯,某种程度就是一种秘密监听,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商场对头,无人能逃过监听,而欲掌控此北方大国的特殊任务,永远没有人会承认是通过红石集团操控,背后的巨大阴谋,只在有心人追查时才能露出端倪。
不过,除了政府的秘密任务,大部分并购其实还是在商言商,红石集团不只是拥有庞大的融资能力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其高深莫测的并购手段更是一绝!红石大军所向披靡,看中的猎物从来没有失手过,也因如此,红石集团出手并购,总是正反两面评价不断,赞成者认为红石集团是旧体制整顿者,反对者则抨击红石集团是野蛮人,不顾企业经营理念。
最著名的一次出手,是2005年4月红石集团和某欧洲私人证券公司组成合作团队,以47亿美元大举购入汽车产业,因保密协议之故,事前无人获知半点消息!这起红石集团并购案,撼动了百年德国汽车业!并购消息曝光,媒体公布背后出资者为红石集团,受到利多激利,红石股价一路狂飙,一连10天涨停板。第一次股东换成这批“嗜血者”,让汽车业首度被迫改造。许多人惊讶,红石集团操作之精密,时间点铺陈酝酿之完美。
汽车业几个龙头家族因此在媒体上大肆抨击,将此行为称为“华尔街野蛮人”,这种没有打招呼,也没有任何协商的并购掠夺,根本是一种野蛮人的行为,因为不知出资方为红石集团,被迫低价卖出的几个百年家族,在吃了闷亏后,不满情绪大肆宣泄于媒体。但才几天时间,媒体抨击德国汽车易主事件,态度180度大转变,重量级欧洲媒体开始撰文表示,私底下欧盟等国经济部官员,对购并案非常赞成,甚至表明百年汽车工业沉闷太久,需要换上新血,认为新投资方会整顿欧洲工业,使得有新生命诞生。一场看似评价两极的并购案,让红石集团不想引起注目都很难。
不过,真相永远没有尽头!
从某种角度上,这是欧盟官员被迫妥协的媒体发布,正面表态支持,实在是有不得已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欧洲汽车工业大幅降价,一向自诩尖端的高级房车如福斯、奥迪、宝马等顶级欧系车商,如果用降价以抢攻国际市场,则日本和美系车商将不是其对手,因此日本和美方联手,50亿美元入资红石基金,指定收购欧洲汽车产业。
而美日双方,则以双边贸易为条件,希望欧盟官员出面说明红石并购的好意,莫让并购案演变成国与国的对立。为了不伤各国彼此间和气,欧盟官员才同意出面缓和,配合演出这场“皆大欢喜”的戏码。就这样,虽然还是欧洲品牌,但车商大股东早已换人,通过红石集团私募基金进场,真正幕后的股东已经换上美方和日资。
这就是典型的红石并购内幕!为了某项目的而下手并购,被并购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真相永远在层层迷雾之后,谁都不知道,红石集团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但唯一确定的是,红石集团总能引起一连串的全球资金效应,如果能事前获悉红石集团的下手目标,投资者很容易就可以搭上“资金顺风车”,像这次欧洲投资者则因红石集团入主,大举入股欧洲汽车产业,连续10天涨停板的股价反应,进账荷包满满。
金融界人士均知,国际私募基金的回报率十分惊人,其年平均净回报率高达,而一般的基金回报率也只是7%~8%。在这种高额的回报率下,国际私募基金公司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巨额资金,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这些被外界称为“嗜血者”的国际私募基金公司,手段非常人所能及,充斥着盘根错节的国际政商关系,甚至也会和国际炒家联手,在特定时间一边放空股价,一边则募集资金,以求双重获利。因此,稍有不慎,想搭顺风车的投资者,不但血本无归,更会死无葬身之地。
这一次,红石集团看中台湾第一大媒体王国—东媒体!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黑钱 六(1)
城市另一端,在李莫泰身亡后,有个人正一筹莫展地斜靠在椅上,一通电话打断他的思绪。“迈克,有件事要告诉你。”通知迈克的是李莫泰的副手、瑞士投资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