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朝要发兵的可能。
但是,之后泉盖苏文发动政变后,全力攻打新罗。灭国在即的新罗只好向唐朝求救。
李世民当时派遣司农垂相里玄奖持赐高丽书,令其停止对新罗的进攻。贞观十八年正月,相里玄奖到达平壤,而莫离支盖苏文正率军南侵新罗,已破其两城,高丽王高藏遣使召还京师。盖苏文返回平壤后,态度极其狂傲,他向玄奖说,如果新罗不能将隋末侵占高丽的五百里之地归还高丽,“恐兵未能已”。玄奖当然也不是好惹的,当即反唇相讥:“既往之事,焉可追论!至于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中国尚且不言,高丽岂得必求故地。”
调停,自然失败。
随即,高丽遣使北上,重金贿赂薛延陀,挑唆其南侵大唐;紧接着有加固高建武时代修筑的长城和辽东诸城辽东城(令辽宁辽阳)、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新城(今辽宁抚顺北)、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安市城(今辽宁盖州东北)以及乌骨城(今辽宁凤城)、卑沙城(今辽宁普兰店西南)的防御力量。
这,自然不能为大唐所忍受。
李世民下令募兵征高丽,“皆取愿行者”,结果“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得兵十余万。
贞观十八年七月,诏营州都督张俭率幽、营兵及契丹、奚病以伐高丽。
十月十四日,李世民车驾幸洛阳,留司空、太子太傅、梁国公房玄龄和右威卫大将军、工部尚书李大亮留守京师。
十一月十四日,太子詹事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出柳城,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副之;以刑部尚书、勋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水师出莱州,左领军常何、泸州都督左难当副之。两路并进,以伐高丽。
贞观十九年二月十二日,李世民亲统六军至洛阳;十九日,六太子李治在定州监国;开府仪同三司、申国公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侍中刘泊、中书令马周、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辅共掌机务;以吏部尚书、安德郡公杨师道为中书令。二十四日,李世民率部北进,以司徒、太子太师兼检校侍中、赵国公长孙无忌,中书令岑文本、杨师道随行。
夏四月,在幽州誓师,大飨六军;十五日,李勣攻破盖牟城。
五月二日,张亮部破沙卑城;十日,李世民车驾至辽东城,与李勣共同率军围攻辽东城;趁风起,以火弩攻城,趁机破城。
六月,在血站攻破白岩城后,唐军进攻安市城。二十日,李世民率军抵达安市城北,随即攻城。次日,盖苏文遣高丽北部绝奴部褥萨高延寿和南部灌奴部褥萨高惠贞统高丽、靺鞨之众十五万万援救安市,历史上著名的驻骅山大战拉开了序幕。
当时,李世民麾下虽然有士兵五万,但真正可以投入战斗的只有三万,只有敌五分之一。不过,唐军上下却十分乐观,李世民说:“今为延寿策有三:引兵直前,连安市城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纵靺鞨掠吾牛马,攻之不可猝下,欲归则泥潦为阻,坐困吾军,上策也;拔城中之众,与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来与吾战,下策也。卿曹观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而士兵们“闻高丽至,皆拔刀结旆(如燕尾的飘带),喜形于色”。
二十二日,李勣以一万五士兵迎敌,激战正酣时,李世民率四千骑兵从后袭击,高丽大败,斩首两万余人;随即唐军将高丽军围住,断其归路;最终迫于无奈,高延寿和高慧贞请降。而此战,薛仁贵崭露头角。
秋七月,复攻安市,一直到九月也没有攻破。因为粮草将尽,且辽东苦寒不已,李世民无奈下旨,班师回朝。
唐军在这次东征中,共攻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入山海关内。共歼敌四万,降其大将二人,裨将及官人酋帅子弟三千五百,兵士十万人,并给程粮放还本土。又获牛马各五万以及大量的粮食。唐军自身损失近两千,战马死者十之七八。
战事就这样结束了。十月,皇太子李治到定州迎谒,要萧睿随行。萧睿想要拒绝,却被李治给打断,半是劝说半是威胁:“虎头,要是孤,你拒绝也就算了。这次可是父皇召见,你不想去也不行啊。这次,你要是去了,兕子的婚事,孤还能在父皇面前说上两句话;你要是不去,一抗旨不说,二嘛,这婚事可就要另说了……”
萧睿无语,只得跟随去定州。不过,要自己去定州干什么,萧睿用屁股想都知道,因为早在半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