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军支队兽行的报复。但林中的红军游击队员同那支部队毫不相干。此外,木牌子上还写道,如果游击队员们不按照木牌子上规定的期限向维岑军团的军代表缴械投降的话,他们将这样对待所有的红军游击队员。”而在红色阵营这方,极左也并不比极右更仁慈。顿河的苏维埃曾在树林里一次处决了二千名哥萨克军官。还有后来的卡廷事件:一次处决了二万名波兰军官。
总之,对人对己都越来越冷酷,是俄国内战的一大特征。而冷酷的士官生们,因为有自己的坚定信念,加上他们的正规军事素养,要战而胜之是不容易的。而中国团确实有过几次战而胜之的辉煌——特别是从士官生手中攻下库什瓦——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团荣获 “红鹰团”的光荣称号(小说将为“红鹰团”授旗的人物改动了一下)。敌人恼羞成怒,不惜用漫画来丑化中国人(见附图)。
革命成功后,布尔什维克颁布了《土地法大纲》,这最先在农村激起了地主阶级的不满。随后宣布的工厂将逐渐收归国有的政策,激起了资产阶级的不满。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理直气壮地宣传起自己无神论的信仰,这又激起了教会势力的不满:造谣说布尔什维克要铲除东正教——实际上,包括列宁在内的布尔什维克上层,是主张宗教自由的(这一点在小说中也有所反映:如安娜的婚礼请了犹太教拉比,中国团战士和神父打招呼等)。有些左倾狂热份子对神父的*,以及后来斯大林的宗教政策,那又另当别论,那更多属于历史的躁动,不属于革命的初衷。俄国的军官阶层与有产阶级和教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士官学校的教师中,就有专门的神父教授基本教义,还有大型唱诗班),种种不满自然会传染到军官包括军士们身上。俄国成了个火药桶。
恰在此时,接连发生的两件事情点燃了导火索。第一件是捷克人的叛乱。一九一八年初,关押在俄国远东的捷克战俘约五万人,在听说了捷克人民准备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宣布独立的消息后,同意掉转枪口去攻打过去的宗主国奥地利,帮助国内的独立运动。英法两国大为高兴,说服了俄国人同意捷克人由西伯利亚铁路(部分通过海路)运送至欧洲参加西线的战事。这些战俘却在运送途中暴动了(即小说中所说的“从奔萨到塞兹兰一线,所有的军车都在暴动”)。他们本就是沙场老兵,久历戎机,面对草创的红军(有些只是赤卫队合编的)连连取胜。这样一来,竟大大鼓舞了许多旧势力残余,甚至认为红军不堪一击。白党势力便迅速壮大。
第二件事情是《布列斯特条约》的签订(即小说中叛军军官所说的三十亿金卢布的赔款,和四千六百万人口的出卖!)在当时,把俄罗斯西部广袤地区的土地和人民,都割让给德国及其同盟国——这在布尔什维克党内都激起了轩然大波,更别提在敌人阵营了。于是,此前的零星叛乱,终于燎原成了一场熊熊大火。真正的大规模内战爆发了。这场内战逐渐得到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大力帮助。比如在南方战场:英国供给白军步枪十九万八千支、机关枪六千二百挺、野炮一千一百多门、炮弹一百万发(即小说中提到的“可爱的英国人!把欧战没耗完的炮弹,都送到南俄罗斯来了。”)还有当时非常稀罕的坦克六十辆、飞机一百六十八架。小说中提到的“花旗银行提供给白卫合作组织一亿两千万美元”,也确有其事——也有说法是提供了一亿两千五百万美元。白卫军在初期取得了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但随着战线的拉长,白军后劲不足的问题开始暴露。白卫组织无法像新政权那样,可以不顾及旧的社会集团的利益瓜葛。白卫军所能仰赖的旧机构已经残破且效率不高;这样一来,征集的物资必须先由原来的地方势力经手,然后在军阀和军官团之间分配,最后才能事倍功半地用于战争。西方诸国提供的物资,只能部分弥补这一资源利用率低下问题;且在时间上也晚了一步(如前面所述的坦克,直到一九二零年下半年才出现在南方战场)。在红军的大规模反击下,白军逐渐日薄西山。在至少五十万以上的人员阵亡以后,到一九二零年底,白卫军彻底覆亡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章 身世 第一节 义和团进攻军列
正 文
献给十月革命时期任輔臣中国团,张福荣中国军团,伏龙芝中国独立团,桑富阳中国营,敖德萨中国独立支队,比里侈诺夫中国支队,別尔米中国支队等各个红军部队中的五万多名中国战士。纪念那些扬威异域的中国将士们!
第一章 身世
这是为了表彰任辅臣同志在苏联国内战争期间的特殊功勋,表彰他在乌拉尔粉碎高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