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部分(第3/4 页)
国就将永远的沦落为三流国家。当然。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曾经是欧洲大陆最大国家。也是德国最强大对手的俄罗斯就在战败之后被同盟国三巨头肢成了三个国家(战后帝国与土耳其的占领区合并。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而德国与意大利的占领区合并之后。成立了俄罗斯民主共和国)。如果真让德军进驻美国本土。美国肯定会成为第二个俄罗斯。
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反面教材。
英国在向帝投降之后。帝国不但立即向英国提供了战略援助。帮助英国稳定住了国内局势。同时让英国摆脱了战争的困扰。还从根本上保证了英国的独立性完整性,从而使英国很有可能在战后成为欧洲的区第二大强国。继续拥有足以与德国抗衡的强大实力。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为了避免战后遭肢解。美国就必须立即向帝国投降。
也就是说德国元首高调表态最终只能加速美国投降的步伐,而不可能给德国带来任何质性的好处。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德国元表态之后。停战谈判立即推进了很大一步。
那么。德国元首为么要在这候做适得其反的事情呢?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也许德国元根没有选择的余地。
早在七十八年(46年)初的时候德国就组建了远征军,并且将参加过东线战争。与西班牙战争的十多个精锐师(包括五个装甲师)编入了远征军。另外。德国早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开始为远征美洲大陆做战略准备工作。到年初的时候。德国已经在欧洲西部地区的港口中囤积了数百万吨作战物资。
当时。积极做准备的还有意大利。
虽然意大利的动员规模没有德国大。但是作为德国的亲密盟友。作为未来欧洲二大强国之一。意大利也一直希望能够将势力范围扩张到美洲大陆;在美国分一份好处。为此意大利还与德国达成了秘密协议。即合并二国的占领区。当时意大利与德国在俄罗斯的占领区就基本上完成了合并工作。二国正在就成立联合军管政府的事情进行积极磋商。也就是说。意大利将搭乘德国战车。在未来的欧洲拥有关键席位。
问题是。不管是德国,还是意大利。都不具有向美国投送兵力的能力。
整个大战期间。德国几乎将所有国力都投入了地面战争。拿德国海军来说。其仅有的几艘战列舰中。有一半以上是从国外采购的。而不是自行建造的。而且。采购的那几艘战舰都是在战争后期。已经击败了法国。大陆战场上的局面也变的相对有利的情况下下达的订单。而在此之前。德国甚至连采购战舰的钱都拿不出来。
在此情况下。德国根本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海运力量。
更重要的是。整个战争期间。向德国提供战略援助的运输工作都是由帝国承担的。而且所有船队都不是直接前往德国。而是在土耳其与意大利的港口靠岸。然后通过陆路将资运送到德国。
如此一来。德国本没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运输船队。
即便在俄罗斯战败之后。德国迅速调整了战略。将海军建设放在了首位。甚至不惜提前裁减陆军规模来确保向海军提供足够的资金。问题是。建造一支强大的海军。绝不仅仅是投入资金那么简单的事情。
当时。德国还不得不向帝国订购新的战列舰呢。
即便是建造相对简单的多的运输只。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如果考虑到德国的舰船设计能力。以及德国造船厂的效率问题。德国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打造出一支足以为远征军提供掩护的舰队。以及为远征部队提供后勤保障能力的船队。实际情况是。到战后的第四年。德国仍然没有能够打造出一支强大的舰队与船队。
在此情况下。德国向美洲大陆派兵。必须看帝国的脸色。
也就是说。德国的作战部队。乃至作战部队所需要的作战物资,都必须依靠帝国的海运力量。离开帝国的运输船队。德国的作战部队别说渡过大西洋。就连三十多公里宽的英吉利海峡也无法逾越。
意大利的情况也不德国好多少。
虽然在大战期间。意大利通过出兵北非战场。建起了一支实力相对不弱的海运力量。担起了地中海南北两岸的主要海运工作。但是意大利的这支船队与舰队一样。只是“内海型”船队。大部分运输船只的吨位都非常小。航速非常慢。更适合在海况较好的地中海航行。而不太适合在北大西洋上航行。
另外。这支船队也法为德意远征军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
由此可见。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