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挫其狂锋。”
这确实是十年未遇的大好形势。然而,这样一位扭转十年积弱局面,力挫敌人狂锋的功臣,竟然遭到魏忠贤的嫉恨,唆使他的党羽攻击袁崇焕“暮气”,迫使他辞官而去。这是在自毁长城,好不容易开创的大好局面,被无端地葬送。以后虽然袁崇焕再度出山,无论怎么努力,再也恢复不到以前那样的局面了,不免令人遗憾。
应召提出平辽方略
朱由检即位以后,把扭转辽东局势作为营求“中兴之治”的头等重要任务。根据朝廷大臣的建议,他召回了袁崇焕,立即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添注左侍郎。很显然,他对于曾经战胜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的帅才,是寄予厚望的。
兵部署理部务的左侍郎吕纯如极力推荐袁崇焕,请求皇帝破格重用。他的奏疏写得别具一格,评价也独具只眼。他说,之所以建议朝廷重用袁崇焕,只认定此人与众不同的特质,这种特质可以概括为十个字:“不怕死,不爱钱”和“曾经打过”。这十个字实在精当得很,“不怕死”是勇敢无畏,“不爱钱”是清正廉洁,“曾经打过”是曾经打过胜仗——两次宁远大捷,威震辽东。吕纯如在奏疏中分析道:当强敌压境之时,其他人都大声疾呼盼望援兵,唯独袁崇焕把母亲妻子安置在军中,表示誓与将士共存亡的决心。纸上谈兵人人都自以为是,而未必能够在战争的矢石锋刃中练就一身胆气,这就是臣所以说袁崇焕始终可用的道理。
这番话说得很别致很深刻,也很有道理,朱由检立即提升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出任总管蓟镇、辽东、登州、莱州、天津军务的“督师”大臣,把华北、辽东及渤海湾的军事全权委托给他。就是考虑到他确实是进士出身的官僚中屈指可数的帅才,不但有过人的勇气和胆略,不怕死,不爱钱,置身家性命于不顾,而且在运兵布阵、计谋韬略上也是行家里手。朝廷渴望扭转辽东战局,他毫无疑问是不二人选。
崇祯元年(1628)七月十四日,皇帝朱由检在紫禁城的平台召开御前会议,与高级官僚及督师袁崇焕讨论平定辽东事宜,主要是听取袁督师的平辽方略。
会议一开始,朱由检就直截了当地向袁督师提问:建部(按:指后金)跳梁,已有十年,境内疆域沦陷,辽东生灵涂炭。你不远万里从家乡应召前来,忠勇可嘉。请把你的平辽方略,如实说明。
袁崇焕回答:臣受皇上知遇之恩,把臣从万里之外召来。倘若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的权力,那么五年之内辽东外患可以平定,整个辽东可以恢复。至于平辽方略,臣已经另写了书面意见。
朱由检一听五年可以收复辽东,十分兴奋,说:五年复辽,便是方略。朕决不吝啬封侯之赏,希望你努力,解天下倒悬之苦,你的子孙也可以世世享福。
在一旁的内阁辅臣韩爌、刘鸿训、李标、钱龙锡等人听到“五年全辽可复”这样的豪言壮语,莫不欢欣鼓舞,纷纷称赞袁崇焕胆识实在不凡,真是奇男子。
御前会议第一阶段结束,皇帝退入便殿休息。熟悉军事的兵科给事中许誉卿,乘会间休息,当面向袁崇焕请教“五年平辽”的具体方略。原以为他会滔滔不绝地陈述高见,不料,袁崇焕不假思索的吐出四个字:“聊慰上意。”那意思是说,我是为了安慰皇上,姑妄言之的。许誉卿听了大为惊讶,悄声提醒他:皇上英明之极,你岂可信口开河!五年以后,按期追查你的功绩,怎么办?
袁崇焕督师辽东(4)
袁崇焕听了许誉卿一席话,方才意识到在皇上面前失言了。待到会议继续进行,为了冲淡刚才夸下的海口,他急忙向皇上解释“五年复辽”的含义,并且提出许多前提条件。他说:辽东边防是四十年积累下来的局面,原本不容易了结,但是皇上励精图治,正是臣子枕戈待旦之秋,所以臣尽心竭力,企求“五年复辽”。这五年中,必须事事落实才行,第一是钱粮,第二是武器,各个政府部门一定要悉心措置,使臣得心应手。
朱由检立即交代户部侍郎王家祯、工部侍郎张维枢,一定要着力筹办,务必使前方不缺钱粮、武器。
袁崇焕又提出人事问题:五年之中,事变难以预料,吏部、兵部在用人事宜上必须让臣得心应手,当用则用,不当用则立即罢斥。
朱由检立即关照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王在晋照办。看得出来,朱由检把恢复辽东作为营造“中兴之治”的重要举措,所以对于袁崇焕提出的要求一一满足,为了实现“五年复辽”,什么都可以答应。
袁崇焕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