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第3/4 页)
在天气又冷,穿棉甲可比陌刀军的板甲暖和得多。
“已经准备好了,一人一条长矛和一副棉甲。”万千告诉杨华,捧日军士兵对这套新准备非常满意。要知道,这种新式铠甲总重量不过二十斤,穿在身上行军打仗都非常轻巧,不像步人甲,一但穿在身上,走路都困难,自然谈不上机动能力。
“这铠甲好。”万千说:“普通弓箭射上去根本扎不透。对了,侯爷,捧日军现在有五千长枪手,两千弓弩手,比例是不是不对。”宋朝军队中弓手占七成,最求的是远程打击力量。现在杨华反其道而行之,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杨华微笑不语。弓手再多,也只能做防御之用,而造一张弓所费巨大不说,还要花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神臂弓,光弓身就要造三年,上了战场也没多大用。
弓手存在的意义是被动防御。而河东军地信条是进攻。
他只需要一支敢战的可以源源不绝被制造出来的低成本步兵,或许,长枪手是最佳的选择吧:简单的装备、纪律、钢铁般的意志。
未来,完全由长枪手组成的捧日军将在他的作战思维中扮演重要角。至于陌刀军和骑兵,这两个兵种训练周期长,装备昂贵,再多就不是现在的河东镇所能负担得起的。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二百一十七章 割地使
天气不太好,黑压压的乌云压在人的头顶上,三万多人发出海潮般的喧嚣,同时迈开大步朝南走去。在重如铅石的天穹下,这支决然出击的军队看起来规模庞大,长长的队伍拖出去五十来里。旌旗飘扬,在黑色的天空和黄色大地之间翻起红色的浪花。
军事会议后的第三天,河东镇的勤王大军出发了。同时,河东节度使杨华和监军黄彦节联名的奏章也以金牌急脚递的方式送往东京:
队伍中夹杂着大量的骡马和手推车,上面整齐堆放着军械、粮草和被服,这次行军,万千前一段时间制作的独轮手推车发挥了巨大作用,辅都反映说这东西用起来方便,又不像骡和马匹一样需要人侍侯。而且,一旦跑起来,手推车因为有个惯性,一点都不费力。
这次杨华出动了河东镇的所有主力。其中包括一千游奕骑、一千五百陌刀兵、七千捧日军战士。
每个骑兵都携带有一把马刀、一副胸甲、一副骑弓、十支标枪和两匹战马。
陌刀军则携带着一把陌刀、一副板甲、一套大弓。
捧日军的装备则简单许多,一副棉甲、一把长枪。
这次长途远征,捧日军对后勤的依赖最低,走的路越长,优势越明显。而骑兵和陌刀军则非常麻烦,骑兵所骑的战马每日需要大量马料供给,每匹战马每天要吃三十斤食物。陌刀军也是讨厌,他们身上的铠甲重达四十斤,需要放在辅兵的马车上统一运输。
所以,这次战斗河东军虽然只有九千人马,但却带上了两万多人的辅兵队伍。
辅兵虽然不是主力战兵,战斗力也差。但在军队中的地位却十分重要。运输、装卸、修桥铺路、安营扎寨都少不了他们的影子。真上了战场,他们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帮主力部队穿铠甲。比如陌刀军那套沉重地盔甲靠他们自己就根本套不上去,需要非战斗人员从旁协助。还有,骑兵那边每个主力骑兵身边都跟着一个马夫。
所以,在冷兵器时代,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敌我双方出动几十万部队。但真正在战场上直接交锋的其实就那几万主力。更多的则是在一旁打酱油的非战斗人员。
可是。这些非战斗人员有地时候却是决定一场战役胜负地关键因素。辅兵地动员协调能力。在战场上能够对战斗部队起到多少地支援作用。面对紧急情况地处理能力。都是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强弱与否地直接体现。很多时候。军队地溃败大多是从辅兵地啸营和草木皆兵开始地。
对于河东军地辅兵杨华还是非常满意地。这些非战斗人员在河东镇中被当做预备役来使用。平日用军法约束。实际上。上次和娄室战斗之后。他也从辅兵中抽调了两千人马补充进了主力部队。辅兵也要接受军事训练。因此。部队地战斗力并未下降多少。并不像军队地将领们所说地那样。因为新兵太多。一上战场不堪使用。
正常情况下。一个老兵可以带七个新兵。现在地河东军是五个老兵带一个新人。若还拉不出去。那才是笑话。对于军官们心中地小算盘。杨华是洞若观火。却又无可奈何。他们是真不想去东京打这场同他们没任何关系地战争。在民族国家尚未出现地古代。爱国主意未免有些空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