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3/4 页)
态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正常情况下,守城一方,一般两米站一个士兵,这是主要的战斗人员。可城墙上不但有作战人员,还得有辅兵和民夫从旁边辅助。而这些辅助人员则要每两米两尺站一个人。
张知府说,当初王禀将军守城时,全城的百姓都被他征召了。四成的男子被充实进军中,五成的成年女子担任器械修补、土木工程作业和运送器材,余者担任后勤杂役。
城墙之上,每隔五十到一百米配备炮车一辆,每隔壁二十米放一捆修补器械和城墙工事的木柴。每五十米放一大堆土石,并放一锅。石头是给投石车用的炮弹,沙土是用来灭火的,而锅除了作饭,还可以烧开水熬铅汁,实际上,上次太原保卫战后期也没什么吃的东西可以下锅。
至于其他兵器地配备,每五米存放弩、戟、连梃、斧、椎各
听到这翻话,关群等参谋军官们都开始交头接耳起来,有地人甚至还拿出笔来开始记录。
杨华点点头,大声对众人说:“很好,张大人这些经验都是用鲜血换来的,你们都要记下来。对了……”他又问张孝纯,“这在城墙之上作战,地方狭窄,人员纷杂,军令如何传递,各军如何配合,可有诀窍?”
张孝纯道:“同野战一样,也是用旗号地。我们以前守太原的时候给各门都做了六面颜色、图案不一地旗帜,举苍鹰旗表示需要敢死队援助;举双兔旗,表示遭遇敌人主力,需要我军大队援助;狗旗,箭已告罄;红旗,需要硝石、火油;白旗,急需要滚石;飞羽旗,炮车、床弩不足。”
杨华抽了口冷气,“这么麻烦……张大人这个设计好,我就照葫芦画瓢也用了。张大人,咱们也不废话了,城防一事你多留些心,再看看有什么地方不妥的,一并同我说。”
张知府忙道:“杨侯,实际上也不需要做太多的改动。我们上次在城上弄的防御器械都还在,直接拿来用就是了。”
“那就好。”杨华很是欣慰,心中感叹,读书人中也是有人才的,虽然他们性格懦弱,可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儒将。这个张孝纯颇有当大将地潜质。如果是我河东军的人就好了,至少可以带一个军。
想虽这么想,杨华也知道。人家好歹也是个知府,可不是自己指使得动的。
“啊,这城墙,这城墙……”一边,正玩得高兴地黄公公突然大叫。
“怎么了?”杨华有些不满。众人的目光也齐刷刷地盯了过去。
黄公公正趴在垛口上望下望去,见大家都看不过,心中有些畏惧。讷讷地说:“这城墙好象有点斜。”
关群早就看黄公公不顺眼了,早就有心拿掉这个讨厌的监军,他不客气地说。“什么斜不斜的,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
黄公公有些委屈,眼眶里有眼泪在滚动:“就是斜,就是斜……不信你们看。”
杨华走到垛口旁边朝下看了看,“不斜啊……不对。”
眼前的这道城墙好象真有些斜,角度不太大,可看起来就是有些不对劲。
他忙大喊一声,“拿根绳子过来,量一下。”
等关群拿来一根细绳,杨华将一把刀捆在上面。慢慢地垂了下去。刚开始。刀还紧贴着城墙根子,可等放到底。绳子却悬空了,离墙根足足有一米。而且。角度也大到十度左右。
“你们说,这城墙会不会倒下去?”杨华铁青着脸问,眼神很不好看。
“啊!”城墙上地人都叫出声来。
张知府一拍脑袋:“我倒忘记了,以前这里金人挖过地道,估计把地基都挖松了。”
“这是怎么回事?”杨华忙问。
张孝纯回答说,太原城墙墙顶宽七米,墙根厚二十米,墙顶与墙根厚度的比例严格按照一比四的比例建造,按说是非常坚固地。
当初在建造城墙的时候,为了减轻城墙对地表的重荷,避免城墙塌陷地危险,还在城墙的两端建筑坚固的墩基,以后在墩基上交错支架多层大粗木排,把城墙对地表的压力通过木排转移到墩基上。
不过,太原城自赵光义和潘美建设新城距今已经两百多年,这些深埋在地底的木排估计已经腐烂。再被金兵一挖,城墙下面早就被掏空了。
“原来这样,难怪黄公公说这城墙是斜的。”杨华偷偷擦了擦汗水,笑眯眯地拍了黄公公的肩膀一把,“多谢黄公公,若不是你目光敏锐,等将来大战一起,北奴的冲车冲上几次,这一面城墙可都要垮了,你可救了满城百姓的命啊!”
黄公公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