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页)
汉朝还没灭亡,先朝皇帝的陵墓就被人给挖了?难道刘彻的陵墓没有专人把守?”
林之扬说:“正相反,茂陵的守卫相当森严,别说偷盗,普通人想靠近都很难。”
林振文说:“那黄金箱子是怎么跑出来的?”
林之扬说:“关于这件事,后世并没有史书给出正面的回答,我在西安大学教学的时候,也有一些学生问过我这个问题,而我的推测是:监守自盗。”
林振文说:“内盗?那怎么可能?茂陵不是有专人把守吗?谁有那么大的本事,能在汉昭帝的眼皮底下偷他老爹的陵墓?”
林之扬喝了口茶,说:“当然不是从大门明目张胆地去盗了,而是从后门。”
林振文说:“后门?怎么皇帝陵也有后门?”
林之扬说:“从古至今,宏大的建筑都是由一些有建造天才的高人所设计和修建,这些高人在修建那些富丽堂皇、无与伦比的皇宫、宫殿、陵墓的时候,都会故意留下一些缺陷或是一个后门,设计缺陷是为了在今后的创造中,不至于无法超越先前的作品而留下遗憾,而给陵墓留后门的目的就更明显了,就是为了日后能不为人知的秘密进入陵墓,直达地宫。”
林振文慢慢点头,已然听得入了神。林之扬又从皮包里拿出一张老旧的黑白照片,说:“1956年,中国政府在郭沫若等人的大力主张下发掘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定陵,挖了不到半个月,挖出一块石条,石条上面刻着一行字:‘此石到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种石条通常被称为‘指路石’,是修建陵墓的工匠偷偷埋下的,这照片就是当时考古队拍下的照片。”说完,林之扬喝了口茶水。
林振文看着照片,又问:“工匠留‘指路石’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日后去偷这些陵墓?”
林之扬笑了:“那倒不是,皇帝的陵墓有时在他还没死时就建好了,总不能让它就这么大开着墓门吧?于是就得把陵墓先封死。如果过几年皇后先死了,就打开封门,把皇后下葬了;再过几年或十几年,皇帝又死了,再打开封门再葬一次,这次才算完事。这个过程很可能会持续得很长,也许几十年,天长日久,封好的墓门找起来不太容易,于是工匠就在地下埋几块‘指路石’,挖到指路石就可以直接到达地宫,这样,下葬起来就省了很多人力。”
林振文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些工匠也挺有意思的。按您的说法,当初修建茂陵的工匠,在建造时也留了一个后门之类的记号,以便日后下葬之用?”
林之扬说:“茂陵这么大的陵墓,起用的一定也是西汉当时最有名的工匠,按我的推断,这工匠一定留有后门,倒不是为了日后下葬之用,因为茂陵一直在修,到汉武帝死时才算修完,人死即下葬,也不用在日后留后门,但那些艺高胆大的工匠还是秘密修了一条从地宫通往外界的隐秘之道,这条秘道的入口处,应该是位于一些荒山野岭之地,为的是不引人注意。”
林振文点了点头,说:“这工匠胆也够大的,这种事要是被汉朝皇帝知道了,还不得诛他的十族啊!”
林之扬说:“人就是这样,越是禁止的事情,就越有人去做,现在不也一样吗?”
林振文:“可不是吗?您说的太对了。”他又翻开古籍的下一页,见上面写道:
“寿陵督官张汤,世家传营造之法,技艺高超,尤擅迷宫,甚得帝宠。昭帝始元三年,于扶风刹中见帝冢梓宫内玉箱、玉杖,乃西域康居国王所献,帝生前甚爱之。昭帝得知,乃诏张汤问之,答曰不知。宣帝元康二年,河东功曹李友入上党抱犊山采药,于崖石中得武帝生前地宫素藏之杂经三十卷,盛以金箱。书卷后题东观臣姓名,记书日月是武帝时。帝问武帝侍臣典书郎冉登,答乃孝武皇帝殡殓之物。再召汤询问,复回不知。宣帝怒,下汤入死囚,百般拷问无果,次年病殁狱中。”
看完这段话,林振文说:“爸爸,这段话我看明白了。大意是说,负责给汉武帝修建陵墓的官员叫张汤,水平很高,擅长建造一些带有迷宫性质的建筑,为的是让盗墓者难以进入。汉武帝死后第四年,康居王进献的玉箱子在陕西扶风被人发现,昭帝问张汤是怎么回事,他说不知道;又过了几十年,一个叫李友的人在上党县抱犊山采药时,在岩石缝里发现了用金箱子装的三十卷佛经,汉宣帝得知后,问了当年给汉武帝当秘书的一个叫冉登的人,他说这是武帝死时下葬的陪葬品,宣帝再把张汤叫来问,他还是说不知道,宣帝生气了,把他下到死牢里拷打,也没问出个所以然,第二年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