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页)
出
这一主题的种种形态:例如一种在世人面前一直隐瞒自己腐化堕落的身心的高傲自
制力;因情欲而毁容的丑陋……这种丑陋可以将闷烧着的情感余烬化成一团纯洁的烈
火,甚至在美的王国里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即使身体衰弱无能为力,但心灵深处
却进发着光和热,它的力量足以使整个骄做的民族在他的感召下投身到十字架前;
在干着枯燥、刻板的事务时,仍不失其亲切、优雅的举止、诈骗成性者那种狡诈而
充满风险的生活,以及煞费心机的阴谋诡计……只要我们想一想人类所有的这些命运
(而且类似的命运还有好多) ,就会禁不住提出这样的疑问:除了“弱者”的英雄主
义之外,究竟是否还有其他的英雄主义。然而不管怎么说,除了这种英雄主义之外
到底还有什么更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呢?古斯塔夫·阿申巴赫确实是所有那些辛勤工
作、心力交瘁而仍能挺起腰板的人们的代言人,是现代一切有成就而道德高尚的人
们的代言人……他们尽管病弱瘦削,财源匮乏,但还是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和智能,
设法使自己的业绩至少在一个时期内放射出异彩。这些人很多,他们是时代的英杰。
他们全都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他们的地位获得肯定;他们被赞扬,被歌颂。他
们对他感恩,把他的声名传扬。
他年青幼稚,不识时务;他曾在公众面前跌过交子,犯过错误,暴露出自己的
弱点,在言论和著作中不讲策略,违反常情。但他毕竟赢得了荣誉,而荣誉,正如
他所说,是每个伟大的天才孜孜以求的当然目标。是的,人们可以说,他的整个生
涯都是有意识地、顽强地为名誉而努力攀登的一生,把人们的猜忌与讥讽等种种障
碍都置之脑后。
02
市民群众感到兴趣的,是生动活泼而并不诉诸理智的通俗易懂的描写,但热情
奔放、追求绝对真理的青年,却只是为作者提出的问题所吸引。阿申巴赫象任何青
年人一样,是热衷于研究问题的,是信奉绝对真理的。他崇奉理智,在知识的土壤
上辛勤耕耘,好容易收获了播下的种子;他摈弃神秘主义,怀疑天才,对艺术嗤之
以鼻……不错,正当信徒们对他的作品欣赏不已、推崇备至时,他,这个青年艺术家,
却对艺术的值得争论的性质和艺术技巧方面发表一些玩世不恭的意见,使二十岁的
青年们大惊失色。
可是一颗崇高活泼的心灵,在知识尖利而严酷的锋芒面前似乎会比其他事物面
前更加迅速、更加急剧地萎缩下去。确实,青年们一心所追求的目标哪怕如何苦心
孤诣,诚心诚意,与大师深邃而果断的决心相比,就显得浅薄可笑。大师对知识既
排斥又抗拒,掉头不屑一顾,唯恐知识会使他的意志、行动、感情甚至激情(哪怕
是最低限度)变得麻木不仁,一文不值。 《不幸的人》那篇著名的小说,难道不是对
当代风靡一时的那种颓废心理的谴责吗?小说体现出来的人物,是一个任凭命运播
弄的软弱愚钝的蠢汉,由于昏聩无能,意志薄弱,竟把自己的妻子推入一个面容光
洁的青年人的怀抱里去,在卑微的境地中了却残生。作者这里用怒不可遏的语言唾
弃了受遗弃的人,对道德上的犹疑不决公然表达了他的深恶痛绝之情,对自作自受
所招致的苦难不寄予丝毫同情。有一句婆婆妈妈的好心肠活,说什么 “了解一切,
就是原谅一切”,他认为这句话丝毫没有骨气,曾公然加以驳斥。这里所呈现的,
或者已清晰地展示出来的,乃是“公正无私的品质重现的奇迹”。不久,这就明确
地成为作者谈话的主题,而且带着某种玄妙的色彩加以强调。多么奇特的思路啊!
莫非正是由于这种品质的“重现”,由于这种新的品德和严谨的态度,才使他在智
力上有如此成就,因而人们从那个时候起观察到他的文风似乎过于华丽秀美,简洁
明澈而又工整,使他的作品此后具有明显的、甚至是刻意模仿的名家大师和经典著
作的风味?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