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堤等工程。荆江分洪区建于1952年,位于公安县境内,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面积921。34平方公里,有效蓄洪54亿立方米。这项工程主要作用是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安全,调节洪水对洞庭湖的压力。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区曾先后3次开闸分洪,对确保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荆江分洪区现有10个乡镇4个农林渔场,212个行政村,人口51万多,工农业总产值15亿。根据这次分洪预案要求,分洪区所有安全通道实行交通管制,由公安民警、解放军和干部组成专班进行“拉网式”清查,不能留一个群众在安全区内;各渡口船只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待命。在荆江分洪区内,共设立21个近20平方公里的安全区,87个安全台近2平方公里,自然村躲水楼91栋。这可保证17万多人的安全。其他的人员则转移至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石首市。
8月6日,荆江分洪区内的33万人民,接到湖北省防指的分洪准备命令之后,毅然舍小家保大家,在46小时内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其中9万多人和1。1万多头耕牛,分别安置在邻近的5个县市区的1192个村。8月7 日,荆江分洪区内群众紧急转移完毕,各项准备工作充分。
8月12日,公安县第二次宣布进入防汛紧急状态。此刻,人们的目光投向了承担荆江分洪任务的北闸。下午6点,沙市长江水位44。74米。一字排开的54个闸门在夕阳下默默挺立。荆州市沙市区同心村民兵突击队在闸边安营扎寨,承担着荆江分洪时开启北闸的任务。面对分洪的可能性,当地一位48岁的村民何昌华说:“要是分洪,我们要穷两年;不过,对保卫大武汉、对江汉平原有好处,我们咬咬牙挺过去算了!”下午7点,沙市水位达到44。78米。北闸村的数千名村民在大堤上搭架窝棚,还有不少青壮劳力在加固堤脚。晚8点,沙市水位44。80米。在安全区的临时房屋里,村民们开始生火做饭,缕缕饭香四溢。这就是我们灾区顾全大局的灾民们!感谢他们在关键时刻能以大局为重,舍弃一家之私,保全长江大堤。
8月11日以后,湖北省有关方面先后派出多个慰问团,分赴公安、石首、荆州等6个县、市、区的安置点,慰问荆江分洪区的转移群众,为他们及时解决燃眉之急。同时,数万军民对分洪区208公里和安全区52。78 公里围堤加固封堵,进一步补充抗洪抢险所需物资,加强对安全区群众救生知识教育,搞好各个方面的后勤保障,妥善安排好分洪区转移群众的衣、食、住、医和社会治安工作。
沙市:
沙市的水情一直非常危急。8月7日晚11点,二郎矾头水位标尺达 44。90米,超过1954年分洪水位0。23米,江面高出沙市城区地面11米以上,与4层楼房平齐。在1954年的这一天,江对面的公安分洪区已经分洪。但在1998年的这一天,沙市人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个确保”的指示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坚守16。5公里荆江大堤、接守公安县20公里荆江干堤和妥善安置公安县转移2。6万人的艰巨任务。
石首:
8月8日中午12点,石首境内长江支堤高陵岗段出现特大溃口性险情。70多米堤身内脱坡,堤身掉坎1。2米,江水掺杂着稀泥向堤内喷涌。这里一旦溃口,石首沿岸和洞庭湖平原将会遭受灭顶之灾。情况十万火急。无论如何,这里不能溃口。在12分钟内闻讯赶来的济南军区某炮兵团 600多名将士,在丁寿岳军长的命令下,跳入大江,以人墙挡水。堤身垮坡的速度立刻有所减缓。在场的水利专家制定了排险方案:堤内导滤,筑透水平台控制险情;外帮,加强堤身,根险险情。于是,将士们同时又展开另一场硬仗,抢筑外帮堤,抢筑透水平台。官兵们在烈日下,趟水100多米才能取到土,他们抱着“要与洪水赛跑,慢了要垮堤”的信念,拼命运土,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冲锋。在场的600多名民工也不甘示弱。
到8月9日凌晨一点,险情发现12小时后,军民合力筑起30米长、5 米米宽的透水平台和长120米、宽10米、高1米的外帮堤,终于根除了这个溃口性硷情。
那天上午,赶赴石首视察的朱镕基总理接见这支英雄部队时,情不自禁他说:“你们了不起呀,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江主席感谢你们!”
8月8日下午6点30分,石首市调关镇防指接到紧急通知:当夜有 4~5级南风掠过荆江,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