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造建章宫,朝臣们议论纷纭,那时有意见尚可以理解,那是因为上林苑、建章宫的规模的确是太浩大了点,朕对他们的意见有些是接受了,故此后建造的宫殿规模一般都不甚大。今朕为钩弋婕妤建造宫殿,也是有通盘考虑的,且规模也不甚大,这是一些没有眼光的小人难以看到了!朕也难以晓谕他们。对了,不光只说朝臣们的态度了,长安城里的百姓是如何看待朕修建钩弋宫这件事的?”武帝话说到此,就见黄门苏文从宫门外进来,苏文向武帝启禀,江充已经在宫门外等候多时,口称有要事向武帝秘告。武帝只是对着苏文把手向旁侧挥了挥,示意他先站立一边,便以责询的眼光瞅着公孙贺。
“现在钩弋宫尚在图案上,长安城内的老百姓没有几个人知道要建钩弋宫,怕只有等到工程开建后,老百姓才会有议论之声哩!”公孙贺实话实说。
“朝臣们议论不是什么大事,可老百姓议论就不是小事情了。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见民意之重要,而平头百姓又多没有什么教养,这就更需要官吏们的教化了,所以你们要多关注街头巷尾的民间议论之声,对老百姓要多加引导,做到教化与责罚结合,疏导与刑名相伴,只有恩威并济,方才能化解百姓心尖上的怨望。”武帝说了这些话,抬眼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钩弋婕妤,向她招了招手,示意她来看宫殿的设计图案。
“臣已计划好了,兴建钩弋宫,只需两万役夫即可,时间也仅须一到两年,故对百姓们不会有多大影响,请圣上宽心!只是臣有一建议,不知陛下肯否接纳!”公孙贺想,在距离长安百多里处建造喏大个宫殿,要用多少时间其实自己也吃不准,若是在长安城近旁建钩弋宫,心里就有谱了。
武帝略一点头,示意公孙贺把话说下去。
“臣近日反复思量,此宫殿是专为钩弋婕妤所建,亦是为皇上休憩的又一个好去处,而甘泉宫已有建筑甚多,已经足够陛下和皇妃居住使用,陛下何不在长安城外不远处建造新宫,一则多了一处游览胜景,二则也好就近控驽京师。”
武帝听了公孙贺这席话,一时有些犹豫,望了望身边的王野,在甘泉宫附近建造钩弋宫本是王野的建议,武帝想看看王野有什么说法。
“皇上,公孙丞相所言不无道理。为钩弋婕妤建造宫殿,本意在于避开长安皇宫,免却宫中对万岁的议论。若是在长安城外觅一佳处建造新宫,奴才以为未尝不可!”王野见武帝看着自己的眼神,知道武帝希望自己有所表示。
“况臣已经勘察地形风水,甘泉宫已尽得瑞祥之气,其周围并没有可供帝王使用的地势。而臣察访得知,直城门外有一去处,面水背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确为人主修身养性的绝妙所在。臣亦请居士观其风水,居士称此处祥云环绕,紫气蒸腾,清风习习,且蕴涵帝王凌云霄汉之气,故臣抖胆,请万岁选择此处为建立新宫之地!”公孙贺话到此,翻转着眼珠看了一眼武帝,见武帝沉思不应,便又趋近一步说道:“且若在此处建宫,长安城一带原先建造宫殿所余下的大量石料、木材和构件,亦可以就近使用,省却许多劳作,若如此,工程进度会大大加快,臣料想不消一年半载,新宫便可建成迎驾!”
钩弋婕妤一边观看着设计图案,一边听着君臣们的话儿,听到公孙贺所言,觉得甚有道理,便娇嗔地对武帝道:“皇上,臣妾看公孙贺说的也不无道理,倘若如此,只须一年半载,新宫便可落成,说不定,臣妾的麟儿还可以在新宫降临人间哩!”
武帝见几人都有意更改到新址建立钩弋宫,所言皆有道理,且此处有帝王之气,这是武帝最所注目的。
“嗯!既然如此,那朕同意在直城门外的这处新址建造钩弋宫。公孙丞相,今天建造钩弋宫的事就议到这儿,朕既然委派你全权督建钩弋宫,是对爱卿的莫大信任,望你要尽心办事,早日建成宫殿,也好让寡人和钩弋婕妤有个出游休憩的好去处!”武帝话到此处,准备打发公孙贺离去,突然像是又想起了什么事:“对了,公孙贺,家里尚好么?”
“谢陛下关心,家人一切平安。”
“朕的意思是想问问你的儿子公孙敬声怎么样了?他是你的儿子,可公孙敬声为人处事并不像你呀!”
公孙贺一听武帝提起长子公孙敬声,心中“嘎蹦”一震。几个子女中,公孙贺对敬声最不放心。古语云:“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这话用在公孙家门,一点也不适合。公孙贺一辈子喏喏唯唯,韬光养晦,夹着尾巴做人,所以自己虽然才能一般,却身居丞相之位,竟然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可这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