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页)
累死了。
辰基传媒文化集团下属数十家公司中最主要的就属纸业、印刷业、报业、出版业、文具业和书局等分公司。至于次要的包装业、工艺品行业、戏院、博物馆等产业还在试运行和筹备中。
最受穿越众重视的就是rì进斗金的纸业和赔本赚吆喝的报业。纸业rì进斗金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一家竞争对手可以和它拼成本,为了降低成本,赵守忠整整磨了化工集团周立坚几天几夜,才搞到了数十种现代纸业必须的化工药剂的配额。光通过抽水马桶的流行增加的卫生纸订单就让纸业公司下属的卫生纸作坊安排生产到五年之后去了。
内部结算消化掉的原料成本后,让纸业公司的成本只有人工和税收两项。毛利率足有400%的财务报表让穿越众都在后悔自己穿越前用了太多的纸张,为纸业公司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
至于赔本的报业更是穿越众唯一容忍亏损的产业,就是为了快速占领舆论阵地,铺开摊子就要花钱。在销量没有跟上之前,各个州府治所都要建好报业大楼和销售网点。光买地皮和铺面就花光了几乎全年的辰基传媒文化集团数十家盈利公司的利润,此外还要从暴利的化工集团调拨数十万贯的盈余去填平过于夸张的贷款缺口,将资产负债率降到70%以下。
穿越众给报业指定在元祐四年唯一的任务,那就是雇佣足够的读书人和包打听之类的原始记者来充实人力资本,为未来的扭亏为盈准备基础。
很多还在是处于童生阶段的贫寒子弟本来没有希望考取功名,仅仅识得文字,不算文盲。但是出现的这个新兴的产业可以容纳他们就业,极大地刺激了无数下层知识分子。
以前,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只能通过教书、代写书信、充当商业掮客、记账、卖字画、至多当个师爷什么的,就业面狭窄的无法想象。这个新兴的产业给与这些自命不凡的脑力劳动者提供了一个新选择。当然也是最好的选择。
收入又高,只和笔杆子打交道,工作稳定,又很体面,做得好还可以得到股份和升职。最让应聘者趋之若鹜的原因是报纸内容有可能上达天听,自然这种和可以上书密奏的高级官员抢饭碗拼人品的渠道才是有远见的不第秀才们疯狂的主要原因。
各个州府招聘编辑、记者、排版策划、广告设计、美工、印刷工、卖报批发网点代理等职务都出现了数百人争抢一个职务的空前局面。为了得到某个职务甚至有人不惜重金贿赂主持招聘的辰基员工。
更好的借口就是古代曾经出现过的采风使,不少老学究认为报纸虽言铜臭,但毕竟起到了集中民意,引导舆论的良好作用。广泛采集资料和新闻的好处逐渐被人们发现。商人可以打广告找商机、书生可以发表文章诗词扬名、道德大儒可以开设连载讲坛、很多中介机构都在报纸上挂号以求增加客户。大宋帝国出现了不少靠报纸吃饭的人,辰基集团各地的情报工作和网点经营再次上了一个台阶。
在一开始实施低价战略几乎就堵死了一切想山寨的企图。没有可以和辰基集团比拼财力,就算是用厕纸印刷的最劣等花边小报也不可能只卖1文钱。
没有辰基集团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土法生产的草纸和水墨印刷出来的不可能和辰基下属的各个报纸打价格战。印多少绝对是亏多少,这种技术垄断给辰基集团带来的优势也不是第一次了。所有印书的作坊在铅活字印刷和现代廉价木浆造纸技术的面前都是渣渣,在价格战上没有任何优势,只有扑街一条路可以走。
宋代的雕版印刷业比唐代更为发达,而且,活字印刷术发明后,书籍印刷更容易了,这让盗版有了更多的利润空间,盗版之风开始刮起,作者和出版商却无处维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禁止盗版、保护版权的立法终于出现了。宋朝几乎每一个皇帝,都颁布过“禁止擅镌”的诏令,也就是禁止擅自翻印书籍。如北宋时候,为保护《九经》蓝本,朝廷曾下令禁止随意印刷出版此书,如果想要刻印,需要报国子监批准。此外,各级zhèng ;fǔ都设有专门针对盗版的审查查禁机构。当时保护版权的措施是授权版权人在权利受到侵犯时到官府检举控告,官府则会缉拿盗版人,并将盗版书籍销毁。这样的保护措施,跟现代的做法已经是很接近了。
至于对盗版分子应该如何处罚,法律没有规定,这不能不说是版权立法的一个缺失。这种局面本来就不是穿越众考虑的问题,但是为了技术扩散之后准备后路还是要动手抬升盗版成本的。
为了堵上这个缺口,李基派赵守忠亲自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