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不能上炕的。只能蹲在地上,端着碗吃饭。
家中来了亲戚,坐其中,男女主人分别坐在其侧。这时候,小孩不能上炕同桌吃饭。可随其母,在另外一间房屋吃饭,或者是等“客人”们吃完后,再吃。
以上所讲,自然是过去不成文的“规矩”。现在人们吃饭的位置,大体同上。唯一变化的,只是将儿媳妇请上了炕,其“位置”,随其意。
村民对吃饭中的坐次,反映在婚丧事宴之中,是比较突出的。主次先定,陪席分明,其中讲究,实属礼节,有关内容,可参见其它章节。
村居:凝固的历史
村居:凝固的历史
民居作为一种建筑文化,它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
以前人类所选择的居所,大多是在山坡之上。其中原因,我以为是这样的:一,过去水患多于旱情,居住在高处,可以避免由洪水而引起的灾难;二,人类视土地为宝贵财富,所以选择居所时,一般是不愿意占用平川水地的;三,过去社会不稳定,兵荒马乱,土匪出没无常,更不用说打仗的事情了。人类居住在山沟里面,相对是平安的,也是安全的。
面对牧马河,背靠五峰山,这样的自然条件,这样的居住环境,应该说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山有水,宜农宜林,交通便利,风光优美。基于此,始祖才会在这儿安家落户。当我写到这儿,在我眼前突然冒出这么一个画面,那是六百多年前的一天,始祖和他上表兄辟崖掏窑,汗流浃背,时而抬头望望天,时而看看北面的牧马河。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一会儿,或许卷枝支烟,或许相互说说话儿。
始祖说:依山傍水,视野开阔,真是一个好地方呀!
另一位始祖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前年(指二零零五年),我回村走了一趟,还有意去南窑头看了看,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的窑洞,已显得有些破烂不堪,六百多年的历史,可以创造一切,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窑洞门窗早已不知去向,窑洞里面的土坑已经塌陷,土坑旁边的锅台依然完好无损,只是没有了锅灶,锅台里面的黑灰,好像要告诉我什么,然而我却听不见任何声音。在墙壁上,至今还有一个小洞,那是人们居住时,放置油灯的地方。窑顶上还有几片青瓦,摇摇欲坠,显得异常沉重。院落里杂草丛生,昔日的土墙也矮了许多,已经不能称为墙了。倒是窑洞前面的那片枣树林,依然茂盛如花,竟相开放。
枣树旁边还有一口水井,井口处长满杂草,水井深不可测,就是不知井下有水没有?
过去,村民居所一般以窑洞为主。其中原因,不外乎盖房所需材料的贫乏。窑洞又分土窑、砖窑、石窑。土窑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掏洞而成,相当于过去的洞穴;另一种是人工制造而成。两种窑洞我都住过,外祖母住得就是前一种窑洞,祖母住得就是后一种窑洞。从外表来看,窑洞没有房屋那么美观漂亮,但它好住,冬暖夏凉是它最大的优点,而且窑内地气滋养,适宜人类生活,存放粮食十年不坏。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居所逐步由窑洞进步到土房、砖瓦房、小楼房。院落有四合院、二进院、三进院之分。
如今年轻人讲究排场,一般是不住窑洞的,只有老年人喜欢。在平川地带,人们还是习惯住木料房,有条件的都住小二楼了。现在村里,洞穴这种窑,基本上是没人居住,人工制造的那种窑洞还有几孔,木料房屋也快淘汰了。如今盖房不说立架割门窗,都是钢筋水泥房,门窗也换成了铝合金。还有一个变化的,就是砖的颜色。过去是青蓝色,现在是褐红色。这也许是时代进步的又一个方面。
家有长辈的话,长辈就住在院落正房的东面,小辈依次住在下面,厕所一般建在院落的西南方位。一般家庭,在院里都盖东房,西房,南房,各有用处。盖东房是为子孙后辈,取意后辈兴旺发达;西房一般是存放杂物,放煤,放柴禾,放农业生产用具;正房居住,也存放粮食;南房一般不用,唯一有用的机会,就是等老人下世后,作为灵室。
过去,村里人一般都习惯在院落里打窖,窖的位置在院落的南面,这儿好像还有一个说法,意思是把院落分成三等份,窖的位置只能打在院落靠南的那一份里,当然这是老人们留下来的规矩,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我是不知道。况且现在村里人也很少打窖了,以前人们用窖存放过冬用的一些蔬菜食品。如:土豆,白萝卜,白菜。现在人们都买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