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页)
一次一次跟随朱厚照前往神机营的是一个长长的车队。除了经常跟着他的刘瑾之外还有杨延和和他找的十几个随他一起来为了教育事业献身的举人,这些举人有些是科举考试没考上所以留在京城准备再考的,还有打算直接放弃科考在京城谋生的,这些人放在地方上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过在京城就显得有点不够看了,京城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不过让他们去教士兵识字还是可以做到的。
除了这些举人外,跟着朱厚照的还有一队押送银两的运银队。这一队人马足足拉了五百万两白银。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朱厚照这四年来赚的钱了。新镜子出来以后在京城卖了两个月就卖不动了,因为想买的、买得起的人都已经买过了剩下的都是那些不想买、买不起的人,本来朱厚照的打算是镜子是易碎品,人们买回家之后破碎是在所难免的,到时候碎了之后就要重新买了,而他也就可以重新赚钱了;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由于镜子实在是太贵了,人们买回去之后都是小心翼翼的使用生怕碎了,有的人更是把它订到墙上这样人不碰就不容易碎了,真正不在乎的就只有那些大福贵之家,可是这样的人注定了不会很多,全靠他们养活那还不得饿死了。最后没办法朱厚照只得用那招百试不爽的方法:降价。
朱厚照把一等品的价格从五百两降到了三百两,二等品的价格从一百两降到了五十两,三等品的价格从五十两降到了十两。除此之外朱厚照又添加了一个特等品,一个普通品,特等品一面一千两,这都是面对那些大福贵之家的,对真正的有钱人来说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千两算什么。普通品的价格被订到了三银子一面。一面镜子三两银子朱厚照几乎都没得赚了,不过考虑之后朱厚照还是决定普通品三两银子一面,他这样做就是为了增加银镜的普及率。
银镜的制作原料不关乎国计民生,主要以玻璃为主,生活中这些东西一般用不上或者可以人为制作。而铜镜的制作则需要大量的铜,铜在中国属于稀缺资源,使用银镜可以大量的节约铜资源。这是真正的利国惠民。
银镜大降价之后又开启了新一轮的销售狂潮,大量的银子涌入了镜轩坊。之后朱厚照吩咐张鹤龄主动出击在全国各个省份的省府建立省一级的连锁店,以吸引地方上的资本加入,最后通过代理加盟的方式镜轩坊和它的加盟店把银镜卖到了全国各地。
除了镜子之外,朱厚照在这四年里有开了一个超市连锁店。他利用卖镜子赚到的钱在四年时间里在全国开了一百多家超市连锁店。超市绝对是一个任何老百姓都会喜欢的东西,它以薄利多销为生存原则,既可以让老百姓买到更加实惠的东西,也能实现盈利。所以朱厚照的惠民超市一经推出便受到了京城里所有阶层的欢迎,平时生活在需要的东西在超市里都能买得到,并且还更加的便宜实惠,那买东西不去惠民超市还去那里。惠民超市的盈利也让其他的商人看到了赚钱的亮点,于是大量商人纷纷加入开设超市的行列中去。对此朱厚照也持欢迎态度,毕竟全国那么多人呢,他自己一个人也赚不过来,加入的人越多对老百姓越有利。就算竞争朱厚照也不怕,因为朱厚照的惠民超市有他人不具备的服务态度,在惠民超市顾客就是真正的上帝。
四年下来一个镜子一个超市一共为朱厚照赚了总共超过五千万两的银子,让朱厚照不得不感慨中国的民间就是隐藏着巨大的财富。这样更坚定了他开展商业的想法。
银子是赚了很多,可惜最后到他手里的确没那么多,五千多万辆足足被朱佑樘要走了两千多万两,只给朱厚照留下了三千万。两千多万两相当于此时明朝五六年的国库收入了。(明朝由于国库制度的原因国库税收一直不多,但是民间却有大量的金银掌握在地主和官绅阶层手中。)
得到这笔巨款之后孝宗可是足足高兴了一个多月,他现在治理国家最需要的就是钱。但是明朝的国库收入一直不高,所以导致他经常空有想法却不得实施。现在有了钱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得到这笔巨款之后孝宗下的第一个政令就是免除全国所有人任何形式的赋税,实行休生养息,并派出宣传队和监督队道全国各地宣传免税政策和监督地方政府的实施情况。这当然是朱厚照替孝宗想出来的,对于有些地方官员欺上瞒下的可恶行为朱厚照可是深有体会,他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在被那些贪官给私吞了。现在明朝一年的国库收入也就是三百多万两,免除全国两年赋税,一下子就花出去了将近七百万两,就连朱厚照知道之后都心疼的要死,感情老爹不拿自己的钱当钱啊。
免完税之后孝宗的第二把火就是拿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