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兄泄�腿毡窘ㄖ�缓显谝黄穑�胗《取⒀鞘觥�<啊⒛�鞲绾兔芈辰ㄖ�谎��换�稍独胫鞲傻姆种�弦黄�铝闶饕丁O匀唬�猛继逑至说笔绷餍械睦�方��鬯枷搿8盟枷朐从�18世纪晚期德国的“历史主义”理论,在19世纪中后期又与达尔文进化论(更确切地说,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运用到社会领域而形成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混合起来。它在总体上把人类历史看作是单向、线性,由低到高,类似生物进化的过程。在具体论述时,它往往以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为基本单位,衡量各单位的先进或落后,提倡相互竞争与适者生存。从这种广义的历史进化来看,弗莱彻尔的图解虽为“建筑之树”,其实也反映出当时一些西方学者心目中的世界种族文化竞争和进化的“文化之树”。在这棵树上,中国文化是一片古旧、孤零的树叶。无疑这使青年梁思成、刘敦桢等感到屈辱,并产生以自己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来有力驳斥这种认识的冲动。
今天看来,这幅图将世界建筑描绘为单独一棵有中心主干的大树,又将欧美建筑发展置于主干上,无疑出于“西方中心论”的褊狭和虚妄。但在我们对它嗤之以鼻前,不妨更仔细地观察该图,更细心地体味,当年梁思成及其同仁面对它时,所意识到的挑战有多严峻。细看该图,在树的上部分叉上,欧洲各国建筑也同样被画为一片片树叶。但它们之所以没成为“孤零”的树叶,没沦为“非历史的建筑”,是因为它们各自都能从哥特式枝干,向上生长为文艺复兴枝干上的树叶,又再向上生长为现代建筑枝干上的树叶。而要证明中国建筑不是“非历史的建筑”,不是远离“建筑之树”主干的一片孤零树叶,梁及其同仁至少要做三项艰巨工作:第一,正其本源,证明中国建筑有其自己独立的本源,即独立的枝干,而不是依附于由西方建筑占据的主干上的旁枝末节;第二,绘其演变,通过完备的建筑史写作,描绘出中国建筑自己的演变过程,即自己的生长、分支图;第三,促其进化,即还要推动中国建筑,或至少证明它有潜能,继续向前演变。
本章着重探讨梁及其同仁的第一和第三项工作,即他们如何以自己建立起来的中国建筑体系的观念框架,同时向中国建筑史的两个相反方向推动:一方面向回推,力图为中国建筑体系确立它的独立本源和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向前推,尝试将中国传统建筑与新崛起的现代主义建筑相接,以期催生中国建筑向未来的进化。本章还特别强调将梁思成史学放在世界建筑语境中读解,尤其是关注当代日本、西方建筑史学和建筑发展对梁思成史学的影响。
第20节:一、正其本源
一、正其本源
中国建筑是否是一种源于本土的“本源性”文化?它是否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仍保持其本源特色?它与世界建筑体系的关系如何?这些无疑是梁思成1931年展开中国建筑史研究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这方面,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在1890—1920年代的开创性工作不容忽视。
在1890年代早期就读东京帝国大学博士的伊东忠太,同样不满欧洲学者对东方建筑(包括中国和日本建筑)的贬斥。他后来在回忆中特别提到,福格森在《印度和东方建筑史》中“不仅责骂中国建筑,余沫也溅到日本,认为日本建筑拾中国之牙慧,将日本建筑一笔带过”。3伊东的雄心在于创立“东洋建筑史”和“日本建筑史”,以与“西洋建筑史”抗衡。要达此目标,他首先要解决的是日本建筑的起源问题。日本是岛国,日本人很清楚自己的建筑文化不是本源性文化。伊东要证明的是,日本建筑源于一个高级的大陆建筑文化。τ米τ花τ书τ库τ ;http://www。7mihua。com
伊东自1892年开始研究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奈良法隆寺。他发现该寺的某些雕刻与纹样与希腊样式很相似。当时伊东在日本美术史界的朋友冈仓天心的导师费诺罗萨(ErnestFenollosa)已经发展出一种文化传播说:亚历山大东征将希腊文明带到中东,融合了印度文明,再经由佛教的传播传入中国的六朝,最后经由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冈仓天心本人曾去过欧洲、印度和中国探险,但他完全集中在美术考察上。伊东受此启发,大胆推想建筑也和美术经历了同样的传播途径。41893年,伊东在《建筑杂志》上发表他的“开山之作”《法隆寺建筑论》。5该文将法隆寺金堂与希腊帕提侬神庙做形式类比,阐释二者在建筑立面的三段论构图、黄金分割比率、柱子和屋顶的收分、装饰纹样等方面的一致性,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