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上海浦东大开发带给苏州人的一个“世纪觉醒”。
这片苏州人心目中的理想“新苏州”的建设与开发,始于1990年,正式获得国家批准是1992年,基本上是跟着上海浦东的脚步走的。“新苏州”最初叫“河西新区”,有点儿效仿上海的“浦东新区”叫法的意思。所谓河西,指的是地理位置,即运河的西边。“河西新区”后来改名为“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个名字来之不易,因为当时国家对开发区的政策处在紧缩整顿阶段,并明确表示不再批准新设的开发区了。
第9章“新苏州”的诱惑(4)
国家不批准,等于孩子没出生证,后患无穷。市委书记王敏生急了,说:“发展是硬道理,拿到批文是更硬的道理!”在他的努力下,苏州干部们迅速利用一切可能的关系,到京城进行活动,总算说服了各方“首长”。“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正式批准,使得苏州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园区革命”时代。这其中,王敏生同志带领的市委一班人的正确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我们把河西新区建设是看做‘苏州小特区’来搞的,而且准备大干一番的,所以调来了昆山搞自费经济开发区的王金华……”王敏生回忆说。
苏州市委调王金华到城区来搞“小特区”建设,可以说是一着高棋。这个人现在是苏州市政协主席。他从2001年起又受命搞工业园区,搞得苏州地动天摇、日新月异,使得曾经令新加坡李光耀一度很不满意的工业园区建设蒸蒸日上,举世瞩目。但许多人并不了解王金华真正发威和显示建设园区或者叫“开发区”的卓越才能,是在昆山“自费开发区”和苏州高新区建设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的。王金华在当苏州市政协主席之前,他的人生轨迹上有三大亮点:一是80年代中后期,在昆山与老书记吴克铨并肩搞昆山开发区的那段轰轰烈烈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二是90年代,在建设“新苏州”中的那段“激情澎湃”的十年奋斗史;三就是新世纪后在苏州工业园区的“激情闪耀”的辉煌年代。
现在我们回顾他和他的战友在建设“新苏州”时期的那段“激情澎湃”的十年奋斗史——1991年春夏之交。
一艘小船平静地驶进古运河西侧的小内河,船太平常,所以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几个男人随船在狭小的河道上穿行,水路所至,农田、土丘、山岭、零星村落,一律沉寂着。
因为谁也没有注意这几个人是干什么的,所以也就没有人在看他们想干什么。农田里没有蛙鸣,土丘上的小树孑然立着,山岭有风悄悄穿过,村子上空升腾着几缕炊烟……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苏州古城西郊的景象,一幅2500多年来几乎静止不变的风景图画。
几个男人一路漂去,谁也不说话。及至漂完小河,在一个土丘旁,有人建议道:停下船,上岸看看。
说话的这个人声音很宽厚,话虽不严厉,但很有磁性,带着某种不可违拗的力量。他就是王金华,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头,这位身材壮实的汉子,使人感到其内力很强。此刻他的身份是苏州市城建开发总公司总经理、苏州新区开发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实际上的“新苏州”负责人。
“总指挥,这里被当地人叫苏州的北大荒,你看像不像·”同行的战友问王金华。
王金华没有答话,他眺望着眼前的山与水、田野和丘岭以及缕缕炊烟——这是他非常熟悉的,他昆山老家的那个地方前几年也是这个样,但这几年搞了“自费开发区”后全变样了。王金华缓缓地转过头,那一刻他凝目了,他看到了并不遥远的苏州古城的轮廓,那真是美呵——斜斜的虎丘塔,汽笛长鸣的古运河,以及若隐若现的苏州古城墙……那古城墙和月牙形的小桥,把姑苏的城市与乡村分隔成两个不同的世界。
他们现在要把这两个不同的世界联结在一起,并且要看不出任何嵌缝。“我相信我们能够完成这个使命。古城内的苏州,小桥流水,园林古巷,总被外地人说成假山假水真苏州。现在我们这里都好:山是真的,水是真的,新苏州一定是真山真水,诗意万千!”军人出身的王金华不是诗人,但这当口他像一个诗人一样对自己的战友们如此说……王金华在接受我采访时说,当年他回首眺望古城苏州的那一瞬,内心异常激动,因为他一下想起了2500年前的那个吴国大将伍子胥……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
第9章“新苏州”的诱惑(5)
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