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面工作,并重点负责资金筹措,兼顾社会公共关系。由柳云涛主持公司的日常营销业务工作,进口与销售的重担一肩挑。由葛忠主持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兼顾行政后勤工作。由郑玉萍和靳连峰分任营销信息部正副经理,负责国内*络的管理工作,同时负责对外对内的信息传递工作。由阮丽负责打字、现金出纳和接待服务工作。
经过充实整顿后的惠达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昌盛时期:前景壮美,方向明确,兵强马壮,生气勃勃。就如同一支冲锋陷阵的轻骑兵,腾身一跃,跃上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大舞台。人人心中都回荡着那曾在历史的天空上彻响过的,激荡人心的前进进行曲。他们的人生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龙用泰这次从日本到青岛,是他这次回国计划到达的第一站,也是他一去日本十八年之后的第二次回国。先前,他曾为寻求防水麻袋的供应客户专程回来过一次。
当时,之所以在第一次回国时把首发站选在青岛,是听朋友介绍,说是在当地可找到防水麻袋供应客户,可来到青岛后,看了两个麻纺厂均不能如愿,其中一个麻纺厂规模太小,只有后纺,没有前纺,工艺工序不齐全;织麻布还要到外地生产厂家去购买麻线,操作起来困难很大。另一个麻纺厂规模稍大一点,但这个麻纺厂是专为当地外贸公司加工出口包装的,生产任务相当饱满,几乎是在满负荷运转;剩余的生产加工能力根本不能满足日本客户的需求,而且产品报价过高。他试着接触了两次,合作条件就是谈不拢,他只好匆匆而来,又匆匆地回去了。
就在他来去匆匆地第一次青岛之行中,他刻意要种的“榆树”没有长成,可无心要栽的“柳枝”却长出了嫩芽。当地一家生产经营不太景气的枣酒厂,通过他当地的朋友游说,非要和他联姻搞个合资企业不可。
在大兴招商引资之风的今天,旅外华侨回国,是一等一的烫手货。当地的一些朋友都想攀龙附凤,争相邀宴。政府官员也轮番登台表演,大吹大擂,都宣传说青岛是个回国发展的好地方,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地理位置优越,优惠条件多多。竭力鼓动他在青岛大干一场。
这*主义的学说确实是一门科学,总结的特别精到,说是“外因是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真是一语中的!龙永泰蜗居日本岛国十八年,又揣着满满的一腰钱,早就有要回国发展的念头,经巧舌如簧的说客们三说两说就动了心。
枣酒厂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他到现场去看了一下,实际情况还不错,厂区面积有二百多亩,生产厂房、办公大楼、生产设备、公用设施全都齐备。只是工艺技术不大过关,主要问题还在原料配方上。不要算计二百亩地价值几何?更不要算生产厂房、生产设备、公用设施作价多少?仅一座建筑面积超过五千平米的办公大楼按时下造价就不会低于四五百万元。而地方政府和枣酒厂开列的优惠条件是:只要他投入价值人民币二百万元的外汇,就让他来控股。
合作条件实在是太诱人了!这些资产不管是谁的,花上二百万元就如同白捡一般,这就应了那句老话:不捡白不捡,捡了也白捡,谁不捡白捡!
他当时在想:解决工艺技术可在国外聘请高人,流动资金可通过现有的固定资产评估作价在当地银行贷款,自己又握有日本的酒类市场,要想不赚钱实在是太难了!
又想:即使把这二百亩地放着不动,不搞生产,过上几年,等着土地自然升值,也会有大把的票子源源不断地滚入自己的腰包。
商人以赚钱为第一要义,古今中外莫不如是!虽然他也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战士,又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可他和白花花的银子没有结过仇,存在决定意识: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他的手一哆嗦,当时就自己给自己做主,在合作意向书上把字给签了!
他现在是一尊佛,人家已经在香炉碗中给他烧了香,他就该显示点灵验;所以在青岛各路人马的催促之下,他这次第二次回国,又把首发站选在了青岛。
实际上,他在青岛期间,审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合同,审定章程等各种报审合资企业的文件并没用多长时间,因为这些文件国家都有通用的范本,只是审定一下具体的合作条款而已,费不了太大的事。但是有数不清的东道主天天设宴相请,却之不恭,他只得一一笑领,这又耽误了几天时间。
另外,为了放大自己的既得利益,他又与合作厂家实实在在搞了几天的清产核资,大大的费了些时日。
等到一切事情就绪,已有两个星期的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