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鼠们”分成了三类:一类继续做发财梦,二类没联系好接受单位暂时先凑合着;三类干脆砸掉自己的铁饭碗,提前下海了。
提前下海的这部分人又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像后世陶渊明一样,回家侍弄菊花去吧;另一部分投亲奔友,联系单位,另求发展;剩下的就是像袁氏兄弟及曹操这样的了:武装割据,自己当家做主人。
袁术去了南阳,去策反做了太守的张咨,两人是一块同过窗的老同学;袁绍去的是冀州,韩馥在那里做刺史,那是一块扛过枪的老战友;曹操也没回老家谯县,而是准备去投奔在陈留做太守的张邈。
三个人把社会上的四大铁哥们儿占了三项,就剩下一起分过赃的没找到。
注意,三个人三个方向:袁绍去的是北方,冀州是当时有中国的粮仓之称;袁术下的是南方,南阳是控制京师洛阳与江南稻米运输的水陆命脉;曹操奔的是东方,兖州、陈留一带人口密集而贫困,人穷爱造反,地穷易招兵。
是不是三个人商量好的俺没考证出来,这三大州三面包围洛阳是明显的,奸诈而富有作战经验的董卓当然不会注意不到这种战略态势。
董卓现在有点顾不上这三个方向,他的眼盯的是他的老家,西方。
别忘了,现在的凉州还有一个手握重兵的左将军皇甫嵩呢。
皇甫嵩在军事上是个帅级人才,身经百战,败绩甚少,战功卓著,威震华夏,且治军有方,士卒爱戴,现在手握着董卓原来的全部西凉精兵,他对朝中政局的态度决定董氏政权的存亡。这一话题容俺以后细讲。
再就是京城内现仍在坚守工作岗位的文武大员,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身边的敌人更加危险,是谁不好说,但有一点董卓是肯定的:脑后长有反骨的官员仍存在于宫廷内!
领袖高瞻远瞩,事实也是如此,那主动投靠的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还真是和董卓玩无间道,采取的是“曲线救国”的老套路。
大量的事实证明:常常是对你过于友好的人别有用心。
在对袁绍明目张胆对抗中央的问题处理上,就可以看此二人的用心,他们这样给董卓建议:“袁氏是政治世家,在东汉政坛上有影响,您要是把袁绍逼急了,他起兵造反,那可是一呼百应。不如既往不咎,让他在外面做个官,安抚为上。”
董相国虚怀若谷,纳谏如流,接受了这个正确建议:不仅让袁绍在冀州境内有了身份,做了渤海太守不算,还封了邟乡侯。高明!
但对于已经没有了后台的曹操来说,董卓就没有这么大肚量了。现在曹操的老爸曹嵩已经退休了,退休门前车马稀,连开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都懂得人一走茶就凉,董卓及朝臣们焉能不知道这点基本常识,谁会理睬失权失势的人?
现在的曹操已具备了一切从重从严的标准和条件,通缉令已经发到了###县,而###县又是曹操逃亡的必由之道,大网早已架好,就等曹操这只惊弓之鸟撞进网来。
曹操这次逃亡事先并无准备,一接到董卓所发的骁骑校尉任命,丝毫没有犹豫便仓皇而逃。他清楚,董卓的官做不得,只要一上任,自己这半世清白就算完了,染缸里啥时也倒不出白布来,将来自己会百口莫辩,如果自己被天下人当成了欺君贼董卓的铁杆,就等于政治生命到此结束。
朝局还会进一步恶化,这一点曹操看得一清二楚,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去陈留,密友张邈现为陈留太守,定会助我募兵起事,到那时曹某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举国讨贼,靖难有日,天下英雄虽众,独占鰲头者非操又谁?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当在今日也!
当下仅带了两名贴己亲随,飞马出南门,绕道东行而去。
时重阳已过,秋风乍冷,满目稼禾零落,路少行人。曹操悲愤难舒,盲目疾奔于前,惊恐犹追于后,夕阳似染,却羞枯叶遍赤;逝水如泣,更碎残云乱纷。几声孤雁凄淚,尤增路人苍凉。
暮色渐浓,曲径无尽。座下战马蹄声渐稀,饥渴已不仅于人,马儿也盼主人能体贴驮载之苦:我要吃饭,我要喝水,我要休息。
遥望远方,稀疏的枣林遮不住隐约的灯光,显是有人家晚炊。曹操细察四周景物,猛得想起一事,转身招呼随从,一声长笑:
“天不灭曹!吾等有救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7)
中国有句极宽人心的老话:“天无绝人之路。”据说我国的自杀率远远低于比我们富裕的日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