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很好,苗条、修长,胸部丰满,毛蓬蓬的乱而优雅的深褐色长发,细长的眼睛、眉、润润的唇线,和始终被头发遮去一半、由于看不太清不知该说是洁白还是嫩白还是其他什么白的脸,这些描绘起来让人浮想联翩的条条块块很妥帖地组合在一起,给我的一个最直接的感受是温软、柔软、酥软、酸软……
四儿:说起来四儿也算是苦大仇深的那一类了,然而从他的外在形象和近些年来的生活作风来看,和大家一般印象中的苦孩子大相径庭。他个子不高,人挺胖、脸上经常泛着红油,并且挂着一脸的不满意、不在乎和不知所措的迷茫表情,有点像旧体裁电影里提笼架鸟追逐女孩的恶少的模样。
焦辛:她说话时喜欢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一副很腼腆的样子,再加上普通话不很流畅,所以总是说说停停、犹犹豫豫,这样就更增加了其在我心里的纯情素女形象……话说多了发现她还有另外一个特点,说不出来是什么,有一点“那样”的味道——不知是不是由于方言的问题,她说话的声调总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像一只撒娇的小猫咪,笨笨得可爱。
箫美:这是一个名不符实的忧郁女孩,人长得不美(甚至是丑),却又天生多情,于是偏生几多烦恼。箫小姐现年二十一岁,刚刚大学毕业,从福建某海边小镇闯来北京,暂寄于此(吴蔚蔚的房子)。
()好看的txt电子书
打造一部“视觉主义”小说
(再版自序)
《路过》终于出版了,而且卖得不错,印了第二版,感觉很是欣慰,也不枉我苦写三载,期间牺牲了无数次泡吧泡澡和泡妞的机会,每日下班后挑灯夜战,熬得一双兔眼红了又绿,绿了又红,今日终见天日,幸甚至哉!
拿到小说的清样后,有朋友问我:《路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回答:视觉主义!
我不是学文学理论的,也不清楚用“视觉主义”这个词来描述和定位一部小说是否准确,但当我在决定写作《路过》的时候,我就已经打定了这个信念:我要写作一部满足读者视觉感受的小说。
这个念头最初冒出来是在2000年初。那一段时间我工作不是很忙,剩余时间很充裕,在女朋友的威逼利诱下,我开始频频出入于电影院,并很快迷上了它。后来女朋友分了手,看电影的习惯却被保留了下来,并且逐渐成瘾,但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感觉总是怪怪的,所以就开始买碟回家看。在接下来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全部被电影占去了。除了工作,我的生活中看的想的哭的笑的爱的恨的夸的骂的、以及我的所有空间和时间里弥漫堆积的全都是电影和一切与电影有关的东西。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浑浑噩噩的浸淫在电影中的日子里,我逐步习惯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流动的画面的语言。一个细节、一帧剪切,一组镜头……那种流淌的、跳跃的、唯美的、震撼的镜头语言和画面表达让我越来越着迷和沉湎其中。后来由喜欢而生崇拜,由崇拜而下意识地模仿,然后逐步形成了我自己的思维和表达定势:当然也和电影一样!所以当后来我决定写作《路过》的时候,从一开始我的这种思维和表达定势就起到了强烈的作用,故事情节的设置和发展对于我来说就是由一个镜头和一组镜头、一帧画面和一组画面组成和延续的。
这一点在《路过》里面表现极其明显,相关的例子俯拾皆是。譬如在第一章“艳遇开始”里面,我和吴蔚蔚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的第一次见面、第五章“厕所女孩”里面关于小艾的几个场景、第十二章“无痛人流”里吴蔚蔚做人流手术时的场景等等,它们统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视觉意向异常突出,场景描述的画面感相对很强!由一个全景入手,然后镜头慢慢地拉近、上移、右摆、再慢慢地摇……你基本上可以通过一段文字的描写,很清晰并且很强烈的“看”到故事就发生在你的旁边,或者就在你面前的屏幕上。
这也正是我要达到的目的!我希望能够把手里的笔变成一台摄像机,让读者可在读书和看电影之间找到第三种欣赏故事的方法,我们现在姑且称之为“读电影”,或者“感受小说”,希望这种方法我的读者也能喜欢,或者习惯。
当然,我所谓的“视觉主义”小说并不是电影,也不等同于为电影服务的剧本。“视觉主义”小说和电影剧本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面对的对象不同,剧本是写给导演看的,而“视觉主义”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它们在场景设置、场景描述、以及介绍人物的先后主次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视觉主义”小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